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逢年過節或閒來無事時,不可缺少的休閒娛樂就是嗑瓜子,其中葵花子其實是向日葵的果實,當花瓣凋謝後,中間圓餅狀的大花盤就會結出果實,再經過採收、乾燥等步驟,才會變成市場販售的葵花子。

撰文=陳瑩婷(江湖人稱「布瓜」,現任職中國科學院某技術中心)

瓜子情節與「嗑文化」

葵花子的美味,炎黃子孫人盡皆知,面對這一成功的休閒食品,幾乎沒有饕客能抵擋得住瓜子與生俱來的神奇魅力——不管你有無食慾、愛不愛吃,瓜子都會誘使你吃了第1顆,就想吃第2顆、第3顆⋯⋯及至最後一顆。

但多數人,包括筆者自己的親身經歷都顯示,大部分外國人是不會嗑瓜子的,確切地說,他們的飲食字典裡就沒有「嗑」這門高超技法。有次和歐美學生一塊上課,課間休息時我掏出葵花子來解饞,旁邊一位操著道地英式英文的小夥子見了很好奇,問這是不是向日葵果實,我邊點頭,邊抓了一把給他嚐嚐。

接著悲劇發生了——他不知要怎麼對付葵花子的硬殼,先是驚訝地看我不費吹灰之力把果殼嗑掉,吃進種仁,再自己拿起一粒瓜子學我的模樣,結果未到嘴邊,葵花子就從手上滑落了。他不甘心,繼續嘗試,起初不是用力過度咬碎了,就是咬偏位置殼塌了,要麼是瓜子在他齒間打滑溜進了嘴裡,總之,一番折騰後,那位滿頭金髮的小夥子終於成功嗑開了葵花子殼(其實是先嗑道裂痕,再用手掰開),可惜,他一時興奮,手一抖,美味的種仁連聲招呼都沒打就落地了⋯⋯

後來藉著嗑瓜子閒聊中,我才知道歐洲國家賣的葵花子根本用不著他們自己動嘴去殼,因為他們買到的多是袋裝封存「赤裸裸」的無殼種仁!早聽說歐美人的飲食習慣很懶,但沒想到懶到這種地步⋯⋯我驚訝之餘,也覺得遺憾。那些不懂「嗑」瓜子的民族,是無法體會華夏民族的瓜子情節與「嗑文化」的。

《紅樓夢》第8回裡有句描寫:「黛玉和寶玉在梨香院作客,黛玉嗑著瓜子兒,只管抿著嘴笑。」一嗑一抿一笑,立刻勾勒出一個中國古典女子的柔媚形象。豐子愷先生亦在《吃瓜子》中寫道:「女人們、小姐們的咬瓜子,態度尤加來得美妙:她們用蘭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圓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門牙中間,而用門牙咬住它的尖端。『的、的』兩響,兩瓣殼的尖頭便向左右綻裂。然後那手靈敏地轉個方向,同時頭也幫著了微微一側,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門牙口,用上下兩門牙把兩瓣殼分別撥開,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來吃。這吃法不但『的、的』的聲音清脆可聽,那手和頭轉側的姿勢窈窕得很,有些兒嫵媚動人。連丟去的瓜子殼樣也模樣姣好,有如朵朵蘭花。由此看來,咬瓜子是中國少爺們的專長,而尤其是中國小姐、太太們的拿手戲。

可見,若把瓜子嗑得爐火純青,也能成為一項行為藝術。如今,中國食客已熱情得將葵花子連殼帶「嗑」地運送到食品衛生標準非常高的歐洲和北美了。據說,美國不少棒球選手已放棄咀嚼菸草,而選擇吃瓜子。可我懷疑,他們或許是把葵花子當成菸草來「咀嚼」的⋯⋯

是果實還是種子?

葵花子與西瓜子有何不同呢?相信見過它倆的人都會說,區別可大哩!單是外貌就相差甚遠,葵花子一般頭尖,屁股肥,體態較厚實,兩瓣殼中部有細肋、稍向外鼓,表面微糙無光澤,黑白條紋或土黃色。再從植物學角度講,葵花子和西瓜子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前者是果實,為菊科目向日葵屬一員;後者是種子,脫胎於葫蘆科的瓠果。

這樣說來,葵花子更確切的稱呼應該是「葵花實」了。顧名思義,結出葵花子的當然是葵花了,它有個更廣為人知、更正式的中文叫「向日葵」,因其苗期幼株頂端和幼嫩花盤會隨太陽移動而明顯轉動,而得此雅稱。這是種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莖幹直立、粗壯、被白色粗硬毛。葉片闊大,兩面有短糙毛,葉柄長。精幹上端頂著一個圓餅狀的大花盤,直徑約10~30公分,常因花太重而下傾。

若你有機會見到剛採摘不久,未被處理加工的向日葵「花盤」,就能發現最受饕客們追捧的葵花子,是一粒粒「插」在大花盤裡的。現吃這種「生」葵花子,是件好玩的事:一手抓著花柄、托住花盤,一手揪起新鮮的葵花子遞進嘴裡,果殼質感稍軟,味道微甜,雖沒有加工過的炒香味,卻獨具天然清香,還有機會發揮想像,在花盤上吃出三條弧線,構成一張「笑臉」⋯⋯

延伸閱讀:
邊嗑瓜子邊閱讀西瓜子的秘密
男人補彈除了吃生鮮 更別輕忽這一「顆」
浸泡和發芽讓堅果穀類吃起來更健康

內容提供=《吃出堅果的學問》,由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