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國內養殖漁業受氣候變遷影響,養殖品系有衰弱情形。而在漁電共生2.0上路後,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在光電板下經過4年養殖試驗、及光電業者資金挹注下,是否有望改善養殖困境,提升養殖品質與產量,打造外銷水產品牌,值得觀望。

採訪·撰文=張語屏

由於台灣水資源不足、淡水養殖成本過高,因此沿海一帶適合養殖海水魚。嘉義縣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陳泓碩表示,「國內沿海一帶養殖虱目魚、吳郭魚居多,出口產量加總約有6萬噸,比起中國、印度、東南亞國家及主要進口為主的中東產量與需求155萬噸以上,外銷量能其實不足。」

以生態養殖聞名的陳泓碩、百大漁青張博仁分別表示,漁電共生在2018年匆促上路,引起爭議的案例,其實都是沒有實際考量養殖需求和漁民作業動線來搭建。

室外型漁電共生的案場運作前提,必須有養魚才有光電可賣。「光電業者必須了解養殖內容和動線,否則若是先有設施、再談養殖,不僅光電業者會有『養不出魚』的窘境、損失千萬以上成本、地主失去租金收益,還有土地荒廢的風險」,張博仁說。

漁電共生為養殖新模式 4年試驗10大養殖物種計畫成果出爐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2022年1月「漁業政策長期發展策略」報告書中指出,國內魚塭基礎建設亟待改善,同時面臨水土資源不足、漁村人口老化、養殖青年不足外,養殖物種品系因氣候變遷,適應性有衰退情形。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副所長張錦宜表示,水試所從2018年到2021年,以浮筏式設施進行4年試驗,針對台灣養殖面積佔全國88.3%的經濟養殖物種,包含有文蛤、白蝦、泰國蝦、吳郭魚、虱目魚、金目鱸、七星鱸、石斑、午仔魚及烏魚等10種魚蝦貝類。

截至2022年試驗結果,除了烏魚、午仔魚尚在試驗階段,在40%遮蔽率下,魚蝦成長沒有太大影響。然而,張錦宜感嘆,唯獨文蛤長不好,也顯示並非所有物種,都適合漁電模式。

漁電「文蛤」尚需努力 科技化養殖有望突破各種逆境

文蛤適合淡海水養殖,鹽份又不宜過高或太低,也仰賴水色成長。張錦宜表示,「水色是指文蛤主要覓食的藻類,特別是優質的微細藻類,才能促進成長,有賴控制水質、水溫與底土系數。而日照太強,又會滋生太多介於藻、菌的藍綠藻,太多會影響水質產生病變,文蛤池就會有嚴重影響。」

張錦宜說,「文蛤傳統養殖方式在無任何遮蔽還境,就有風險。水試所會持續在光電下科技化養殖文蛤,監測養份狀況,也將輔導養殖業者相關技術。」

3種室外型漁電共生光電設施規格 4年試驗養殖有成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莊老達表示,漁電共生有兩種類型,分別為室外與室內的養殖魚塭,結合太陽能板光電設施。考量室外魚塭的環境與養殖物種需求,制訂出3種漁電共生的光電規格型式,有「立柱型」、「浮筏型」及「塭堤型」。

依循農電共生的規範,光電板僅能覆蓋實際養殖區域的40%,並且至少要有漁業署公告所養殖物種前3年產量的70%,以維持水面上有電可賣、水面下有魚可養的漁電共生模式。

「立柱型」在魚塭水池內,至少有3公尺柱高,柱子之間的距離不能捕撈作也需提供陽光照射距離,太陽能板斜率約在6~8度為佳。(資料來源:經濟部工研院「漁電共生申請程序手冊」)

利用浮臺錨釘在水面上的「浮筏型」,光電業者需提出養殖收成捕撈的可行方案。(資料來源:經濟部工研院「漁電共生申請程序手冊」)

「塭堤型」搭在既有土堤道路上,至少需有3公尺柱高。(資料來源:經濟部工研院「漁電共生申請程序手冊」)

光電設施是否影響捕撈、曬池作業?

相對於對養殖作業應該較為便捷的立柱型設施,水試所4年來都採用浮筏型設施做測試,張錦宜表示,「除了成本考量,只要浮筏式下能收成超過70%產量,其他規格的光電設施下養殖也一定有機會。」

張錦宜原本也以為光電設施會影響捕撈作業,但發現將網子拉低、貼近浮筏下方,都能順利收網不影響作業。漁民收成後的曬池作業,遮蔽處的底土,使用農業用石灰粉、漂白粉都能達成一樣的效果,對環境和人體都無害。

然而魚塭捕撈,也會遇到貨車進出。陳泓碩與張博仁強調,「光電業者蓋場前,必須要有養殖作業的know-how」,不能只顧光電設施,經營規劃書裡應該都能確認好路寬與捕撈動線。

漁電共生對養殖業 是衝擊也是突破的機會

漁電共生是養殖漁業土地政策有史以來,首度有養殖作業與再生能源產業共同運行的複合式產業,「這2種產業必須『相互合作』,才能共生。」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坦言,在共生模式的發展初期,對養殖業而言,可以看做是衝擊,也可以是一種進步突破與衝刺的契機。

較具規模的光電業者多,除了財力雄厚,也不願做虧本生意。「為了讓光電設施有良好地基結構,還要把魚養好,有機會提升與改善養殖場所的硬體、水循環系統。」林國平表示,因此也能提高魚塭提高使用效期,保障養殖產能。

漁電共生創造附加價值 光電板成為魚兒育成中心 增加產值又省工!

「在光電板40%遮蔽率下,每年能有至少70%產量的不成文規定下,不只可行,更有機會翻倍。」張博仁也強調,養殖環境與方式也必須改變。

光電板的遮蔽空間,是最好的育苗場。張博仁形容,魚苗如同剛出生的嬰兒。「這時期的小朋友特別脆弱,前3個月最需要觀察,不宜有劇烈環境衝擊,有能遮風避雨的太陽能板,魚苗較能穩定成長,也不易受到鳥類攻擊,或因大風大雨或過度曝曬,導致水池鹽份不斷改變,不適夭折,是魚苗的育成中心。」

「但是經過3個月長大後,就必須進入露天魚塭,回到有太陽光照讓藻類生長的水池裡,才會成長茁壯,否則待在陰暗的水池中,鬱鬱寡歡的魚是長不大的。」

張博仁說明,「對於漁民而言,從光電遮蔽區直接流進魚塭池裡,水質和水源一致,魚群更適應。也少了捕撈過程中的『對水』問題。」省去捕撈作業,養殖過程效率提升,也增加了魚群的育成率。然而要建造出這樣的環境,便要改造魚塭,讓光電板下的魚群流進一般露天養殖區的規劃。

為照顧產業、搞懂光電共生模式 光電業者從務農、養魚蝦學起

從農電共生走向漁電共生,成功以溫室光電成功種出有機香蕉及瓜果農作物,向陽光電董事長陳貴光積極投入漁業養殖,要讓光電設施為養殖產業走出困境。

「剛投入養殖時,請教許多養殖前輩、專家學者後,還是養不起來。」陳貴光履遭失敗後,更加了解「水」才是關鍵。

在找到對的研究團隊,陳貴光加強水循環系統,並以白蝦、草蝦、龍蝦為主要養殖物種,採用即時監測,也自行研發飼料,透過精準飼養,成功育成高產能無特定病原(SPF)白蝦。

向陽光電也投入10億元,在嘉義義竹蓋了光電蓄電場,目前在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約計100多個室內漁電場。陳貴光透露,3公頃的光電養殖場,必須投入至少2至3億,以2022年室內漁電共生養殖5個月,收成已達20噸。

「藉由漁電共生,希望創造好的養殖環境與薪資,吸引更多青農返鄉。新手不懂沒關係,會有科技養殖培訓課程,循序漸進。」陳貴光也強調,向陽光電未來會以精準派工為目標,以電腦化作業,減少人力消耗,解決農漁業缺工、少子化問題。

向陽光電董事長陳貴光對於成功養出一尾能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對漁電共生模式感到胸有成竹。(張語屏攝)

向陽光電在自行研發調配飼料,在有良好水循環室內型漁電共生精準餵養,育成重達30克以上高產能無特定病原(SPF)白蝦。(圖片來源: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網站)

養殖產量、品質有望增加 打造外銷品牌值得期待

「向陽光電的光電案場若都在2025年啟動,預估會有300MW裝置容量,他們的白蝦產量,將更受矚目。」張錦宜表示,台灣一年需要3萬噸蝦子,但產量最多不到1萬噸,仰賴進口至少2萬噸。而向陽光電若1年能順利收成3期,預估會超過3萬噸。

光電業者大規模生產,會不會壓縮到其他蝦農生存?張錦宜說,「向陽光電所產的白蝦,高品質、數量多,外銷海外,價格會更好。而產量大,不僅國內養殖數量上升,也不致影響國內市場,更有帶頭效應,提升養蝦產業。」陳泓碩也肯定向陽光電專養的白蝦,比起混養的白蝦,品質和存活率更佳,更適合外銷市場。

漁電共生最後一哩路 為漁村打造儲電系統

林國平表示,電力是養殖重要一環,電費也佔經營成本約20%~40%。「雖然電價結構是光電與台電之間賺取價差,站在產業角度,需鼓勵光電業者也做儲能設備,一旦遇上停電,便能立即提供魚塭的水車、智能監控等設備使用,避免養殖損失。」

經濟部能源局光電組組長林文信對此回應,「儲能本身需要成本,考量鼓勵再生能源角度,台電市電電價還是比太陽光電電價低。」然而,經濟部也在規劃太陽光電與儲能系統的結合。林文信表示,未來有望執行,只是關鍵不在技術,而在財務成本。

面對勢在必行也無路可退的漁電共生,與其對抗,不如主動引導光電業者為漁民、養殖業著想,想辦法與漁電共處。林國平也表示,藉此輔導更多養殖青年團隊,也為養殖漁業做好世代交替的準備,在良好的養殖環境下,養出一致品質的水產品,增加貿易出口機會,也讓產銷平衡。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只顧賣電卻忽略漁民權益?光電業者可能投資失敗更會擾亂消費市場!
滿滿光電蓋起來!漁民公敵水鳥退散後 對生態是好還是不好?
魚塭不是蓋上太陽能板就沒事了!清潔維護、化學曬池與消防準備都得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