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致力於提升公民科學識讀力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科學系教授Alison Van Eenennaam表示,讓情緒或恐懼帶領,循此以往面對新的科技都以打壓的手段處置,當情緒主義大於實證主義的時候,那麼就永遠無法走出問題的胡同。

採訪=林玉婷、劉宜叡
撰文=劉宜叡

有人說基因改造技術你可以不喜歡,但不能說危險;
有人說絕不能讓我的孩子吃到、防堵基改食品進校園;
有人說基改議題辯來辯去,信者恆信,早就是宗教信仰問題......

基因改造這個感覺起來只出現在科技電影裡面的名詞,1996年基改作物商業化,如今已運行20年了,然而消費者對基改食品的認識,似乎仍然處於模糊、抑或是極端的兩極狀態,「環境生態、安全、風險、反財閥、反托拉斯、貿易、政治」就像是限定關鍵字一樣,與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 GM;簡稱基改)一詞緊密綁定。

基改食品儼然已是敏感的當代議題,致力於提升公民科學識讀力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科學系教授Alison Van Eenennaam與《食力》分享,「基改的謠言早已繞地球不知道幾圈了,可是圈子裡的科學家才正要穿起鞋子去追趕」,Alison Van Eenennaam如此形容,她認為要跳過恐懼行銷,才能讓科學家和民眾有開誠布公的討論空間。

到底基改的本質是什麼?這些基改謠言又是從哪裡冒出來的?為什麼基改被冠以「複合型議題」的名目,和反財閥、反托拉斯牽扯?

Science don't fear sell ! 科學不如恐懼來的有賣點!

Alison Van Eenennaam解釋,基改的本質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育種技術。既然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基改謠言從何而來?Alison Van Eenennaam解釋謠言來自2個地方:一是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對,另ㄧ來源則是在商業上,跟基因改造作物有對立競爭的商業利益者。

首先,Alison Van Eenennaam說明,基改這個詞聽起來有點高端,若非相關從業人員是無法想像這是一個怎麼被操作的技術。因為聽起來有點可怕,因此在群眾都不了解的情況下,散播不實資訊相對容易,而且如果光是講科學的話,沒人感興趣,恐懼行銷的散播速度遠比知識行銷來得更快更廣。

那麼,有更好的名詞來溝通基改嗎?1993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Richard J. Roberts博士曾發表言論,建議把「基改生物」改稱為「精準農業」較符合實情。然而,Alison Van Eenennaam則反問,「無關乎名詞稱謂,是育種技術本身重要?還是透過育種技術去解決尚待解決的問題重要?」,意指科學溝通的重點應該放在消費者需了解透過基改技術解決哪些問題、帶來哪些好處。然而,可惜的是,目前消費者的恐懼卻使得全球的科學家無法好好善用基改技術、達到改善作物品質,進而使環境永續。

以「風險」為名說法的漏洞?多少證據才能證明安全?

即便把基改技術正面影響力講到爛了,在消費者心中大打折扣的恐懼點仍是「不知基改作物長期食用以來會造成什麼影響?」,站在風險的角度,好像還不夠安全,所以消費者選擇害怕。

Alison Van Eenennaam認為,恐懼背後的成因無非是想追求並證明未來的確定性、肯定性。但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能「證明完全安全」的,科學家能夠做的只是回歸到現在此時此刻的證據。目前關於基改安全性的研究高達上千筆,同時有數十億隻的動物都是吃基改飼料,科學權威組織如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和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等也確實支持安全論點。反過來問,證據不夠的話,消費者認為要多少才夠呢?這樣無限上綱的要求其實是不合理的。

基改食品就如同站在法庭的人,假使坐在台下的陪審團們事先紛紛戴上有色眼鏡,認定基改食品有罪,那麼無論多少證據都難以證明清白。

Alison Van Eenennaam表示,影射基改食品具安全風險的人,無非是不想要看到基改技術發展,因此設定極高的標準、要求大量的安全證據來保證「未來」。同樣的問題,拿來要求有機食品,似乎消費者就不會用同樣的安全標準看待。Alison Van Eenennaam提醒消費者,不要產生「只有基改作物會產生問題」的假想,面對基改技術,你可以不喜歡但不能說危險!如同「無罪推定原則」,一個人在法院上應該先被假定為無罪,撇除偏見看證據才是。

反孟山都,所以杯葛基改?因人廢言是件憾事!

Alison Van Eenennaam曾以支持基改的科學家身份,2014年受邀參與美國NPR公共廣播電台組織的精英辯論節目Intelligence Squared U.S.(簡稱IQ2US),針對基改作物議題與反對者進行辯論,當時主辦單位安排給她的搭擋是孟山都首席科學家,當時辯論後的結果,現場觀眾支持基改者從32%轉變成60%,顯見此次科學溝通是成功的。但曾與孟山都代表同台一事,卻讓Alison Van Eenennaam自此之後被外界貼上「孟山都同路人」的標籤。

「我真不敢相信我人都在台灣了,我還要講孟山都」,Alison Van Eenennaam被問及此事時激動卻堅定強調,基改只是一種育種的技術,並不專屬孟山都,只是剛好孟山都從事基改種子研發的業務且市佔廣大而已。

若要用陰謀論的說法影射科學家和孟山都同台,就因此質疑其所提出的科學證據的話,Alison Van Eenennaam深表遺憾,「實驗數據結果正好符合某家廠商的商業利益,但這就真的只是正好符合罷了」,強調科學家是為科學數據說話。

Alison Van Eenennaam表示,由於基改抗議人士的堅持,要求了大量、大批的測試,導致目前基改食品要上市前,需要耗費數百萬美金去進行安全性試驗,這也讓小公司或是學術機構沒有辦法做基改食品的研發。但這時候抗議人士又再來說,為什麼只有跨國大公司能夠推出基改食品到市場?「這何其矛盾」。

當民眾因孟山都過往因橙劑、DDT、壟斷等產生負面企業形象,和基改搞在一塊談論,甚至把除草劑嘉磷賽的問題再瞎攪和進來,無形之中把許多企業本身的原罪,加諸在基改技術上面,使得基改食品成了一頭可怕的怪獸。

「讓科學證據說話,大家就能明白」,這的確是科學家的一廂情願!

20年來關於基改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積累無數,證據排山倒海而來,科學家們單純地以為證據足夠了,卻沒想到會被有心人士東添一點、西添一點,如同會旅行的變形蟲般,不實謠言一發不可收拾,顯見基改議題在科學溝通上的匱乏,正因如此,Alison Van Eenennaam分享,即使常常在溝通上感到挫敗,還是堅持為基改挺身而戰,不再只做同溫層裡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台灣在2015年底基改食品全面退出校園三讀通過,看似容易地禁止,實則讓政府、教育單位輕放了應負的教育義務與責任,小朋友也損失了解食農科技的機會。問及Alison Van Eenennaam對台灣校園零基改的看法,她引述了電視科學節目《宇宙大探索》名主持人Neil deGrasse Tyson的一段話:「假設政策的決定不是靠客觀事實來決定,那就會失去大家知道並了解,然後再進行決定的『知情民主』;如今我們越來越接近邊緣,很多的政策都是跟著感覺走、根據一種情緒、根據一小群人的想法,這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台灣消費者不願意仔細思辨,讓情緒或恐懼帶領,循此以往,面對新的科技都以打壓的手段處置,當情緒主義大於實證主義的時候,那麼就永遠無法走出問題的胡同!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我們誤解基改了嗎? 林基興:理念不等於是非
種苗專家告訴你:基改作物和傳統育種有什麼不一樣?
新「不褐變的蘋果」讓美味營養保持更久

參考資料
2014Intelligence Squared U.S. GENETICALLY MODIFY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