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著各式食材都能一年四季源源不絕地供應,飲食不再跟隨著節令走,也不再注重熟度對作物品質的影響,無形之中我們更容易盲目地追隨各種飲食趨勢,為了滿足全球各地的需求,勢必會淘汰掉產季過短或是不易運送的品種,久而久之就會落入瀕臨絕種的困境。

撰文=愛莉絲.華特斯(美國名廚)

隨著各式食材都能一年四季源源不絕地供應,我們的飲食不再跟隨著節令走,也不再注重熟度對作物品質的影響。無形之中我們更容易盲目地追隨各種飲食趨勢,例如近年流行的羽衣甘藍沙拉和酪梨吐司就更加吸引大眾目光,加上不論何時都買得到,何樂不為呢?

話術包裝下帶來大量需求 食材變得一年四季都有

農產品工業深諳行銷之道,他們濫用專業將產品誇得天花亂墜,創造出一波又一波的健康風尚,然後藉此賺得荷包滿滿。在話術的層層包裝下,誰又會去管酪梨和羽衣甘藍的來源呢?

就算有心探究也可能無從得知。尤其是酪梨,在過度渲染的情形下,變得無所不在,酪梨吐司幾乎成了家家戶戶早餐和午餐的常客,這波熱潮不分國內外,不論是哥本哈根還是聖保羅,酪梨都大受人們歡迎。大家都認為酪梨很「健康」,孩子們也愛吃,誰又能忍心拒絕孩子的要求呢?結果就是,大量需求帶來大量供給,隨著酪梨越來越普遍,我們也開始覺得這種食物本來就是一年四季都有的。

酪梨需求持續增加 對產地的影響日益加劇

隨著酪梨的需求持續增加,對產地的影響也日漸加劇;單一種植酪梨的土地必須持續供水,造成墨西哥等生產國的地下蓄水層逐漸枯竭。另外,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也是個問題;酪梨的運送距離經常都是千里起跳,累積的碳排放量不可小覷。話說回來,如果我們吃下的酪梨根本不是有機來源,那真的健康嗎?真的對土地沒有傷害嗎?

產季過短、不易運送的品種被淘汰 降低生物多樣性

隨時隨地就能取得食物,跟單一物種培育背後的思考邏輯雷同,兩者都會降低生物多樣性。為了滿足全球各地的需求,勢必會淘汰掉產季過短的品種(例如美味轉瞬即逝的桑葚),或是捨棄不易運送的品種(例如皮薄不耐擠壓的布倫亨杏桃)。這些品種無法全年供應,因此往往不在大規模生產的考量之列,久而久之就會落入瀕臨絕種的困境。

印度發展千年的小米 因西方市場需求被小麥取代

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農家往往會改種其他作物。知名食譜作家瑪杜.賈弗里在我心中是宛如一盞明燈的存在,她曾指出小米一直是印度農業千年以來的中心支柱,不僅耐乾旱,可以在極為乾燥炎熱的氣候下生長,同時也極富營養價值,但為了迎合西方市場的口味與日益增長的小麥需求,如今多數小米田都已改種小麥。小麥在印度的生長情形自然不如小米適應良好,為了提高作物的存活率,只好不斷加大人為干預的力度,例如噴灑更多農藥、以機械刮除土壤的原有植被等等,重點是,小麥的營養價值遠比不上小米。

食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覺 將面臨資源耗竭

當食物變得隨處可見,不只模糊了我們對產季的認知,也會形成食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覺。例如鮪魚是相當受歡迎的食材,因此全球漁業大肆捕撈鮪魚,導致魚群數量銳減。導演雨貝.梭裴於2004年拍攝的紀錄片《達爾文的噩夢》曾入圍奧斯卡金像獎,該片攝於非洲的坦尚尼亞,情節圍繞著一群依靠維多利亞湖為生、世代以捕魚為業的居民展開。俄國人在1960年代曾向非洲輸送軍火,因此蘇聯的大型貨機經常來來去去地運送戰略物資,他們思索與其空機返回,不如利用回程攜帶一些有利可圖的貨品,物盡其用以達最大效益,他們靈機一動,從歐洲市場對白肉魚片的需求中嗅到了商機。俄國人發現他們可以將這些鮮美魚肉從坦尚尼亞大量進口至歐洲,為自己創造一條財路。

對資源無窮無盡的索求 生態、經濟與文化都面臨打擊

打定主意後,俄國人將尼羅鱸魚引入維多利亞湖並大量繁殖,而這兇猛的掠食者很快就吃光了湖中所有的原生物種。為了方便他們將魚片運往歐洲,他們還在岸邊搭建附有速凍設備的漁獲加工廠,進而污染了湖水。隨著時間過去,當地人賴以為生的傳統漁業逐漸沒落,飢貧交加之下逼不得已靠撿拾鱸魚的殘骸果腹。該片呈現了一部駭人聽聞的變遷史,詳實記錄了歐洲人對湖泊生態、經濟與文化體系的三重打擊與毀滅,而帶來這場浩劫的背後,正是在欲望驅使之下,對資源供給無窮無盡的索求。這無疑是我看過最震撼人心的紀錄片之一。

內容來源:《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 吃速食長大的一代不知道的食物真相》,好人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如何體驗土地、創造永續?先學會善用「在地食材」減少碳排放
7.8億人挨餓、1/3食物浪費 全球糧食系統失序中!聯合國糧食峰會揭幕 盼各國齊心修復糧食系統!
「吃在地」為何能救地球?最新研究:近20%糧食碳排來自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