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自2017年至今,政府已調整5次農藥殘留容許量,每次調整都會引起討論,而這次准頗具爭議性的除草劑「嘉磷塞」的調整也不例外。針對此次調整,部分立委與環保團體批評是罔顧消費者食的安全,但真的如此嗎?究竟農藥殘留容許量的開放,是一種標準的調整,還是政府對食安的放行呢?

撰文=食力企劃

政府自2017年至今調整5次農藥殘留容許量,先是2017年預告開放128項農產的殘留容許量,其中包含用於茶類作物的農藥氟派瑞(Fluopyram),以及用於萵苣的達滅芬(Dimethomorph)。隨後,食藥署又於今年4月23日公布農藥殘留容許量預告修正草案,其中小麥、燕麥、大麥等穀類作物,預計核准頗具爭議性的除草劑「嘉磷塞」得以殘留10ppm,引發軒然大波。

立委質疑,嘉磷塞從原先不得檢出到開放10ppm,只是為了圖利進口業者,部分環保團體也批評此舉是罔顧消費者食的安全。然而食藥署回應,此次調整皆是在受理廠商合法、標準的申請程序後,經過審慎評估的結果。究竟農藥殘留容許量的開放,是一種標準的調整,亦或對食安的放行?

訂定殘留容許量是為了管控前端用藥

談到農藥殘留容許量,許多人會誤以為這是為了消費者健康而制訂,但實際上正好相反。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顏瑞泓教授指出,之所以要訂定容許量,最主要是為了管控第一線農藥的使用,若農民依照「植物保護手冊」所推薦的農藥使用方式用藥,農藥殘留就會低於標準;反之,若某農藥在作物上的殘留量超標,代表可能有違法濫用農藥的狀況。

顏瑞泓教授表示,農民之所以使用農藥,就是為了要防治各種病蟲害,因此政府在訂定容許量時的第一考量仍是「有沒有效」。假使有效,政府再依據此種用藥方式造成的農藥殘留量,進行對人體和環境的整體風險評估,若評估未過,代表政府不接受該農藥在前端的施用方式。換言之,農藥殘留容許量的調整前提是該農藥已通過安全評估,每次農藥殘留容許量的調整是因應前端用藥方式需求的管控。

農藥殘留容許量調整是為了國際貿易順暢

除了針對國內用藥狀況訂定殘留容許量,由於各國地理環境、農藥使用狀況與飲食習慣皆不同,規定的殘留容許量也不一致,調整農藥殘留容許量也是為了農產品進出口順暢。對進口商來說,若某種農藥在國外得以合法使用,該國出口的作物必然會有該農藥殘留的可能,若台灣沒有訂定殘留容許量,進口商便可以依照規定流程申請調整。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我國出口農產品到其他國家。

例如,我國栽種的芒果可以合法使用依普同殺菌劑和克凡派殺蟲劑,但105年底韓國改變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為正面表列,這兩種農藥的殘留量在韓國因此改為不得檢出,銷往韓國的芒果便必須銷毀。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為此已於去年8月申請成為韓國境外認證的檢驗實驗室,再搭配韓國陸續增加可使用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出口韓國的農產品只要附有藥毒所的合格檢驗報告,確認符合韓國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即視為受韓國政府認可。對於我國農產品外銷來說,將可大大地減少海關檢驗的阻礙。

農藥殘留容許量不是消費者會吃到的農藥多寡

顏瑞泓教授指出,許多民眾聽到農藥殘留容許量從0.01ppm調整為10ppm,就誤以為自己吃到的農藥多了1000倍,這完全是錯誤的認知。他強調,農藥的劑量決定毒性高低,也就是農藥對人體有沒有害,端看你一天吃了多少,「例如我們每天都在吃稻米,訂標準時就得乘上吃的數量,不過像是九層塔,你一天會吃到多少?」因此,政府在訂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時,會綜合考量國人對該農藥的攝入狀況與風險評估,決定是否核准或調整該農藥的殘留。

更何況,就算某種農藥的殘留容許量訂為10ppm,也不代表市面上每一批作物都會吃到那麼高的數值;同理,就算某作物核准十種農藥的使用,消費者也不太可能同時吃到所有農藥。農藥殘留容許量若訂在某個數值,就代表經專業評估後幾乎沒有風險,而且這個數值是為了規範前端用藥,而不是代表消費者每天會吃到的農藥多寡,實在無需過度恐慌。當然,消費者也可以選擇不施用農藥的有機農作,不過價格當然相對較高。

總言之,調整或核准農藥殘留容許量皆必須經過合法的申請程序,再交由專業人員評估,標準皆必須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微幅的調整對於人體健康而言並無太大影響。民眾只要記得在食用前確實清洗、妥善處理,就無須過度恐慌。

【本文由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食聞】農藥人人討厭為何還要使用?
不是說會致癌嗎,為什麼台灣要開放嘉磷塞的農藥殘留容許量?
「無人機」農藥代噴應用技術正式起飛!農委會8月起將開設訓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