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亞太地區戰略總監林恩立指出英敏特(MiNTEL)的服務結合了3個主要元素:消費者行為調查、產業分析趨勢、商品數據庫,用這些調查的結果來幫助客戶更全面的去了解整個食品市場,找出值得突破的空白點,降低進入陌生市場的門檻。

撰文=劉宜叡

「食品就是要創新啊」口號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難如登天。食品創新有沒有一盞探照燈,能為眼前的一團迷霧梳理出幾道光線與空間,讓食品業者能知道前方的風景如何呢?這一盞數據探燈認識你的消費者、解析你的競爭者、參透一點未來的天機!

食品業的創新卡關,到底卡在哪裡?以中國為例

在擁有廣大市場的中國,要如何創新與突破?英敏特北亞地區市場洞察總監俞婧婧說:「中國市場的最大特色,就是變化得太快了,創新難度非常高」,她以統一企業在2015年推出的「小茗同學」冷泡茶飲為例,該產品在當時突破了以往的中國飲料市場,讓茶飲料改走較高價的品牌路線,以有梗趣味的包裝另闢年輕學生族群市場,吸引高度關注。然而僅僅2年後,市面上就出現大量與小茗同學相似的競品,原本商品的獨特性就消失了。

俞婧婧表示,由於中國的市場環境變動太快,食品大企業的創新動作變得相對保守,傾向先觀望市場,當市場的接受度得到初步的驗證之後,再比照做出一模一樣的產品。這時,大企業競爭的是:能否賣得更便宜、鋪貨量是否更多?

俞婧婧指出,食品新品的可複製性門檻低,若要防止產品被相似競品取代,對於技術創新的要求相對的變得更高。而技術創新,可能是新包材研發、關鍵的凍乾技術,或是開發新功能性原料等等。然而,說要創新可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的事情,食品業的毛利、利潤都較科技業來得低,創新所投入的時間、人力、設備等成本,對於食品業者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負擔。

但就算是再厲害的技術、再好的原料,若是無法被消費者接受,也是白搭。教育消費者接納新品的成本過高,也讓食品業對創新裹足不前。在這樣的情況下,該怎麼突破窘境?俞婧婧分享,目前西方許多食品大企業轉投資具創新能量的初創公司,縮短研發週期,這只是其中一種解決方式。另外一種方式便是導入商品數據庫,為陌生市場做初步的資料探尋,降低教育消費者的成本。

商品數據庫如何降低創新的門檻?

以台灣穀類沖泡飲品進入東南亞市場為例,使用商品數據庫可以先對東南亞穀類沖泡飲品市場的定量、定性、定價有基本的認識。例如:穀類沖泡飲品在台灣多在早餐的場合食用,那麼當地的早餐商品中是否有出現過類似的商品?這個市場對於熱沖泡飲品的接受度是否受限於食用的方便性?目前東南亞市場是否已經有穀類沖泡飲品出現?食品業者可以運用商品數據庫,對一個未知的市場做較全面性的觀察,進而評估該產品的潛力。

與成功有約,數據庫是否萬能?

「食品企業擁有像英敏特這樣的數據庫,會不會就是一條捷徑,直接與成功有約?」對於這個問題,俞婧婧表示,即使將A市場熱銷的產品引入B市場,商業模式、行銷手法也無法一模一樣地被複製,因為文化、地域、習慣等因素,消費者對於相同的產品不一定會買單。

俞婧婧分享,以往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大企業從國外引進的新品保持高度的嚐鮮感,然而現今的中國消費者對專屬「made for china」的產品更感興趣。酸奶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歐美受歡迎的酸奶引進到中國,但中國消費者不習慣吃生冷的東西,再加上中國冷鏈還沒完全發展成熟,因此剛進入市場時表現並不好。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做「常溫酸奶」出現,業者改變儲存方式以及行銷敘事手法,創造保加利亞長壽村的菌種的故事,讓行銷手段換一種能讓中國消費者接受的方式,就成功打下市場的接受度。

最後,俞婧婧提出自己的觀察,「你不需要製造一個讓5億人民都喜歡的東西,你可以專心的把1000萬人民喜歡的東西做得很好」,結合消費者行為觀察報告與商品數據庫,食品企業主們勇於找出目標觀眾,為那一群等待的人,創新出擊!


英敏特擁有全球最大的商品數據庫(GNPD),持續不斷地蒐集全球62個國家的食品新品,針對產品上面的訊息做數位化建檔,包括產品品牌、製造商、口味、包裝、規格等,每年約有30萬筆的新品紀錄在商品數據庫中。除了數據庫外,英敏特也針對英國、中國、美國、加拿大、巴西、德國這6個國家做消費者行為觀察。同時觀察分析網路社群、新聞事件、產業動態,進而建構提出全球市場的未來趨勢。亞太地區戰略總監林恩立指出,英敏特的服務結合了「消費者行為調查、產業分析趨勢、商品數據庫」,幫助客戶更全面的去了解整個食品市場,找出值得切入的空白點,降低進入陌生市場的門檻,同時切合消費者的需求。

延伸閱讀
不創新就等死 食品業已走在改變的十字路上
東方線上:食安風暴時代的吸睛產品有3特徵
食品業Design Thinking新思維的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