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偏鄉擔任教職時,陳香吟在一位弱勢學生身後發現小農、老農在農業架構中因為不懂得銷售的困境,開始了她賣菜的社會行動。從2017年至今,她已協助無數位老農售出農產品,更號召了120位志工及20位老師的加入,進一步透過「青銀共廚」、「行動書車與行動廚房」等實體活動,拉近民眾與產地的距離,也為老農帶來更多的產銷機會。而她的足跡在獲得第17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90萬獎助之後,也將要拓展至新北萬里、台中霧峰、高屏地區,以及花蓮玉里等四個地區,希望未來能協助全台更多小農。

撰文·採訪=謝承學

在桃園市復興鄉的東眼山上,時常可以看到一個穿梭在菜園間的身影,她看起來不像農夫,卻做著不乏採收、搬運的辛苦工作。她是陳香吟,一位在偏鄉從事教職的老師,因為數年前的一個事件的衝擊,讓她踏上幫老農賣菜這樣「不務正業」的路。

擔任教職時發覺台灣老農困境 盼串連資源打造老農產業鏈

2017年在偏鄉擔任輔導主任時,看到一位弱勢學生阿公是一名退休礦工,藉著種植農作物來維持生活。作為家中的經濟支柱,阿公種的菜卻因缺少管道而賣不出去,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自然變成弱勢家庭。而這並非單一家庭的問題,而是老農在台灣整體農業架構中的困境。

「這些蔬果並非品質不好而賣不出去,而是因為老農不知道如何行銷,不懂得資源整合。」陳香吟一開始其實只是很直接地認為「賣不掉就幫忙賣。」開始幫忙礦工爺爺銷售蔬菜,直到她發現幾百斤的量透過普通的方式根本無法消化,這讓她開始思考到,單憑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便在社群網站上成立社團,以此作為媒介,替需要幫助的小農甚至老農媒合供需。

老農多為農業體系弱勢族群 農業結構改善迫在眉睫

陳香吟表示,相較於大規模種植模式,小農指的是規模技術、競爭、經營較不利的農民,而老農更是小農中的弱勢。如果農業系統完善,照理說無論規模大小都應該有自己所屬的定位,但目前台灣的小農由於產量少,較少盤商收購,都要靠自己賣,而相較於比較熟悉數位銷售手法的小農,老農更是面臨缺乏農產品定位、銷售管道、品質穩定度以及資訊不對等的困境。

為了深入了解台灣小農現況,陳香吟在農業統計下了不少工夫,她指出,在自有耕地面積級距中,「2公頃至10公頃」區間近5年來大幅增加,實際耕作但無擁有耕地者同樣呈增加趨勢,此外,在務農者年齡層部分,她發現近25年來,15~34歲的青農比例縮減一半,65歲以上農民增加2倍多,都可以看出小農產量不足的困境以及老農比例的增加,更凸顯農業結構問題需改善的迫切性。

不只是在社團上賣菜,陳香吟有了更大的野心!

起初,替礦工爺爺在臉書社團上販售農產品獲得很大的成效後,陸續有周遭其他老農一起加入,然而,單純的網路販售無法消化這麼多的產量,於是陳香吟構思了「串聯老農與小農智慧的知識鏈及技術鏈與經濟鏈」計畫,希望能不僅改善小農中的老農缺乏農產品定位、銷售管道、品質穩定度以及資訊不對等的困境,同時透過舉辦「青銀共廚」、「行動書車」等活動,甚至是志工媒合,活化整個老農和小農產業。

從生產到銷售環環相扣 陳香吟更用「深度交流」讓土地深植人心

她考量販賣商品時最基本的就是倉儲、物流,從最初開著車去一個一個老農家載農作,再到山下賣,後來她認為要有系統化、標準程序才能讓販售流程通暢,開始以購買微型倉儲設備來存放老農們的農作,再透過與物流公司合作打造微型物流。

至於老農最缺乏的數位、網路技術,最早是由礦工爺爺的孫子來使用電腦處理販售事項,而隨著規模擴大,陳香吟更開始與大專院校的教師或服務性社團合作,透過提供畢業必須的服務學分,讓生在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發揮所長。而在農耕技術部分,儘管老農們多有一套自己的模式,但為了讓農作更有競爭力並解決品質不穩定的問題,陳香吟也找來一些青農、「小農專家」,將最新的農作技術帶給老農們。

而陳香吟也考慮到消費者的心態,她指出,目前食農教育多以體驗活動來推廣,但在缺乏更深入連結的前提下,即使民眾當下會認為購買小農農作很有意義也很值得,由於價格不如超市量販蔬果有競爭力,「可能買1、2次就不會買了」,因此她邀請一群青年或中年民眾來參與「青銀共廚」活動,透過民眾與老農一起採收並烹煮的過程,「老農都會有一些堅持和特別的料理心法,例如獨家炒空心菜的方式。只要一起做一道有故事的料理,大家都會覺得好吃。」

藉著共廚活動,民眾不僅能了解從田地到餐桌的過程,更會對土地沒那麼陌生,最後為了順應數位時代的趨勢,還要將過程剪成一分半的影片,說出故事也讓故事能保留。

在「青銀共廚」的活動中,在與老農的交流下,將深化對土地的連結以及肯定小農農產的價值。(圖片來源:陳香吟提供)

陳香吟更發起「行動書車」,讓閱讀推廣教師拿著當地農產賣,重點是車上要放跟農產有關的書,老師去賣菜時,順便講故事開直播讓居民知道原來當地的農產品有很好的品質,把食農教育融入生活,連買菜都可以學習。此外,陳香吟也邀請知名繪本作家方素珍來說故事,未來也將由方素珍來將故事畫成繪本。

「食農教育無法真正融入農家經濟鏈裡面,是因為沒有從根本改變」,陳香吟認為,如果只是摘果、種菜體驗,印象並不會很深,棄耕率、老農比例仍會越來越高。

陳香吟除了幫小農解決賣不出去的問題,也號召了120位志工及20位老師的加入,進一步透過「青銀共廚」、「行動書車」等實體活動與民眾互動,增加小農的曝光,當初創立的臉書社團也隨著她協助的地區增加而變多,加入社團欲購買小農農產的人更是破千人,為這群老農帶來更多的產銷可能性。

逐夢之旅還在延續 陳香吟立志幫助所有台灣弱勢老農

陳香吟欲改善解決老農問題的理想,也讓她在2021年帝亞吉歐(Diageo)台灣分公司主辦的第17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中獲得評審肯定,提供90萬獎金讓她繼續完成夢想。

陳香吟也透露她未來的規劃,首先是利用獎金來聘請工程師設計App,讓有興趣購買農產品的民眾能直接藉由App來訂購,並直接送到家。不僅如此,她也計畫製作Podcast節目來推廣食農教育,拉近消費者與土地的距離。後續更將推出「一份主婦媽媽的數位食譜」、「主攻上班族的健康蔬食餐」,將農產品有多元的運用和推廣。

目前陳香吟一連串的社會行動只在三峽、桃園的山區進行,但她知道全台還有很多老農需要幫助,因此未來計畫拓展至新北萬里、台中霧峰、屏東內埔,以及花蓮玉里,她充滿熱情地說:「有老農的地方我都會去!」她也坦言,嘉義市政府也打電話來希望合作,計劃一步步推行到全台灣。

不僅是在賣菜,也是教育的實踐者

儘管在踏進礦工爺爺家之前,她從沒想到有一天會從一個教育工作者跨界開始賣菜,但她卻在過程中了解到這不僅是單純賣菜,而是改變整個老農產業鏈。

陳香吟表示,她從沒忘記自己的初衷——改善這些弱勢學生家庭難以翻身的循環,她也仍抱持身為社會科教師的責任,讓食農教育融入民眾的生活,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在她的努力下,小農甚至老農不再是農業結構中的弱勢,反而透過行動書車、青銀共廚等活動,讓對農產的情感深植人心,這也就是食農教育的最終目標。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返鄉青農播下的種子,也希望有天能發芽
日本香草小農怎麼賣到全國?延展性設計與廣告文案很重要!
「天然、無毒」淪為行銷噱頭!小農的有機農產品還有誰想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