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種植在海拔高的高山菜,雖然有著甜美,但背後卻是破獲原始土壤的兇手,因為要有地種菜,就必須要砍樹、施作農藥等,少了樹木,對於大環境調節溫度、土壤健康度都有很深的影響,這其中還包含台灣國寶櫻花鉤吻鮭的生存受到迫害。慈心基金會從2010年踏入植樹領域,在這其中除了自己的力量以外,對外串聯整合社會企業,投身關懷土地生態復育,更與慈心基金會核心理念有關。

採訪·撰文=李依文

「從來沒有人去思考過,人類究竟需要多少食物,又或者說多少食物就已經足夠了。」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身著輕便、腳踩球鞋,踏在武陵農場植樹的土地上時這麼分享到,多數人對於慈心的印象停留在有機農業,在有機驗證上,截至2021年12月認證廠家數達167家、通過產品數近2800項,為全台灣最大的有機驗證單位。也正是如此,在「植樹造林 復育回鮭」的活動上看到慈心的身影,好像有這麼一點不搭,但實際了解下才知道,慈心會參與這樣的活動與本身在做有機農業之間並無太大的區別,因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都是有健康的土地,才有健康的食物、才有健康的人類。在植樹領域上,慈心從2010年就在全台灣開始積極深耕,北從基隆、南至屏東,甚至是海外,目前有將近10萬5000人次參與,已種下超過68萬2000棵樹苗。

當行車一路向海拔約莫1,800公尺的武陵農場前進,隨著蜿蜒的山路,海拔越高,空氣中逐漸透散發出自然的涼意舒爽,能有這樣的環境,全是歸功於森林林蔭的作用,樹木除了能提供動物躲藏外,對於調節環境溫度、土壤健康度等更是重要,環境要好才能有健康的生態循環,這其中也包含台灣國寶櫻花鉤吻鮭。

有機食物、環境保育,都從土壤健康開始

食物與環境保育有什麼關係?

說起追溯到土地的保育意識,蘇慕容說早在20幾年前慈心基金會創辦人日常老和尚就時常耳提面目,愛護土地愛護環境是最重要的事情,「就為了要吃那一口食物,結果去破壞環境、傷害物種。」蘇慕容說,也是從當時,慈心就很努力的在做保育土地,也是因為深知光是從後端產品推有機概念,有很大的執行困難,不如從源頭開始解決問題。但踏入環境保育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有機領域與環境保育完全是兩個不同世界,困難接續在踏入的那一刻就不斷迎面而來。

「最困難的就是土壤真的被破壞的太嚴重了。」財團法人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種樹專案總監程禮怡說到植樹這件事,以當時的現況來說,從土壤的酸鹼值、肥沃度、微生物等,被化學藥劑所破壞,要把樹重新中回這樣的土壤裡根本沒可能,「樹好像就呆在那裡!3年5年都不會長大。」程禮怡說這些都是突破的點,也更是因為復育的土壤多有這些問題,慈心對於土質的研究相當認真,從土壤的有益微生物、酸性有機肥、甚至是「水寶盆」技術,讓樹在成長的過程中逆境少,順境多,當樹苗適應週遭環境後,就會逐步茁壯。


林務局解說認領的土地所使用的樹種,選用的品種與栽植的方式都是成功關係的重要關鍵。(李依文攝)

「這些經驗都是從海岸造林開始累積的。」程禮怡接著說道從海岸造林的經驗轉到山地造林,從樹木的品種、種植的方式等完全不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才需要借助林務局的專業來選樹苗,並給予專業的植樹建議,才有辦法順利種植。「其實還有就是把當初這些土地收回來我們也很頭痛,要怎麼去跟這些農民溝通花了很大的心力。」武陵農場方正廠長說到,也直言能有今天樣的成績實屬不容易。

「土地就是滋養大地的大地之母,所以我們珍惜土地不只是珍惜環境,有機農法、農作物最終都還是會回到人類身上。」程禮怡說,農藥的施作方式對於大規模經濟上來說,雖然便宜好控制,但後果卻是無法挽回的。

整合多方,最大化輸出資源去植樹復育國寶

「我們說實在的就是整合的角色。」程禮怡說到,25年前在雪霸國家公園工作的時候,對於武陵農場也有一定的了解,當時櫻花鉤吻的數量相當稀少,程禮怡邊說邊指向一整片空曠的土地說:「這裡原先一整片都是菜地。」除了在深山裡很難想像原始的山林、溪河邊都是菜地外,櫻花鉤吻鮭的數量、復育機會更是被專家直指沒有挽救的餘地。


行駛武陵農場的路途上,除了原始的山林外就是突兀的高麗菜園,帶給土壤的迫害主因就是農藥的使用。(李依文攝)

菜地對於環境的影響相當深遠,從土壤的酸鹼值到砍伐林地導致沒有調節氣溫作用的樹木,櫻花鉤吻鮭逐漸稀少,也算是可預測的事實。慈心基金會就是看見這樣的痛處,決心結合武陵農場、雪霸國家公園、農委會林務局,利用各方資源,有地出地,有力出力,讓這些不應該被開墾的高山地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透過復育計畫,櫻花鉤吻鮭的數量也從200多尾增加到12587尾,復育成績相當可觀。

不只自己投身,更提供企業平台可以共同參與

「其實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有這樣的心,那慈心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平台,讓大家真的有機會這樣去做。」程禮怡口中說到各方企業有這樣的社會願景或是意願,都會加入這樣的植樹行列,就好比和泰汽車在武陵農場一口氣認領1萬3千顆樹,由農場選地,專人植樹,希望能夠借助社會的力量將原有不應該開墾的山林回歸到原本的樣貌。

「雖然真正復育成原本的樣子需要很久很久,但凡事總是有一個開始,從菜地到現在收回土地開始種樹,就是很大的邁進了。」程禮怡語帶欣慰的說,其實聽起來好像很久,但從2016年和泰汽車加入海岸造林的計畫,到現在2021年近乎已經沒有地可以種了,而這背後所引發的迴響更是令人難以想像,許多企業紛紛希望可以做同樣的事。

「現在根本就是在海邊搶地,桃園、新竹都種滿了,也因為這樣所以開始往山林裡發展。」程禮怡笑著說,這樣的成果也展示著確實有越來越多民間企業,都開始投身關注環境保育。

生態循環無論善惡果,終歸會回到人類

「生態循環最終就是會回到人,土地是萬物共有,不是人類獨有。」蘇慕容說到,人類因為有居住、糧食等需求,再加上台灣小小的卻擠了兩千三百萬人,所以土地利用率非常高,對於土地所造成的壓力相當大,但到底有沒有人去反思當人類社會不斷再進步去追求食品加工技術優化、又或者為了更多糧食去開發更多土地,人類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食物,這也是慈心多年來投身有機農業以外,同時積極對於環境復育盡一份心力的原因。

「簡單來說就是『永續』,不能永續很快就消耗完了。」蘇慕容說,農地幾千年開墾下來,能不能讓土地在生產的同時匯碳的功能,是慈心反思到的,如果能做到對於氣候變遷也會有所幫助,更希望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能將這樣的善的循環持續下去。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擺脫雲林「全台最無聊城市」印象,三代醬油廠推「飛雀餐桌行動」讓外地人搶著來
懶人料理蘊藏食魚教育 洄遊吧的創業新法
高餐大找到國家寶藏!吉野村醞釀百年的台灣在地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