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花蓮縣政府為了推動在地綠色永續農產,推行了「特色農遊」的活動,結合傳統文化、當地農民、產地造訪等行程,讓遊客能夠更深度探索花蓮在地的農產業文化。

採訪.撰文=李依文

在後疫情時代、國旅大爆發,不妨趁假日走走、體驗台灣各地特色。

湛藍的天空、重巒疊嶂是許多人對花蓮風景的印象,在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得土壤肥沃,種植出來的農作物也天資優質。資源豐厚的花蓮,又有什麼樣的農遊好去處呢?

品嚐用秀姑巒溪孕育出的花蓮米「高雄139號」

位於台灣花蓮縣尾端的富里鄉,是秀姑巒溪的故鄉,在優質水源與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下,孕育出了出名的「高雄139號」米。於2020年12月重新整修裝潢裝潢完成的富里鄉農會,成立了「富麗富里」品牌,將在地的特色農產品介紹給遊客。


富里鄉農會內的咖啡廳,販售各類由富麗米所製成的各式米類甜點。

不只如此,令花蓮驕傲的農產品,在地米在富里農會也有了不同的面貌,農會內設置的咖啡店空間,販售的甜點都是米作的甜品,讓米有更豐富的呈現面向。農會同時提供遊客手作課程,如米蛋捲等,以輔導青農除了務農以外,能利用互動式教學的方式,讓民眾實際與在地農產品之間建立連結。

用火山水、有機黃豆做手工豆腐

位於半山腰的「羅山有機村」,除了介紹泥火山的天然資源以外,這樣的天然資源「火山水」,透過靜置沈澱的方式過濾掉雜質之後,結合當地的有機黃豆,以傳統的石墨磨製而成的豆漿,做成一盤盤的傳統手工豆腐。「即使每一道工法都一樣,但每個人製作出來的豆腐是完全不同韻味的。」羅山大自然體驗農家農民林益誠說。羅山在地同時也重視孩童對於在地文化的傳承,於園區內成立小學堂,讓忙於農活或工作的家長們,可以將孩子送來,「幫忙照顧這些孩子,跟輔導課業的老師也是羅山在地人,許多人都是在外工作,最後又歸鄉回饋給這個社區。」羅山有機村嚮導梁秋貴說。

農民林益誠示範豆腐的製作過程,細心講解步驟含義,傳達相關的知識給遊客。

深入台灣黑熊的故鄉 認識「布農豆豆」

一抹陽光灑落在山谷間,映襯著一整片山谷的綠田景色,這裡是「拿海呼」,也是南安部落,台灣黑熊的故鄉。


坐落於山谷間的有機農田,在地南安部落居民保持土地友善的原則耕種。

「拿海呼」是布農族語「旋渦」之意,當地南安部落居民重視原生生態環境,對土地保持友善耕作與自然生態平衡的原則,由部落耆老與部落青年共同推動部落的有機農業。拿海呼農場工作室創辦人林詠浤,從事軍旅生活22年,退休返鄉後,想要為南安部落這片土地做出不同的貢獻,「這塊土地除了種植稻米,還有什麼不同栽種的可能?」林詠浤說,有了這樣的信念「布農豆豆」也就此誕生。


「布農豆豆」目前共有23種,是在地有機農業與傳統部落文化結合的心血結晶。

為什麼布農族喜歡豆類?早期是由於布農族屬於游耕的民族,豆類輕巧好攜帶、且具有好種植的特性,在部落尚未找到一個據點長居,需要隨時移動之下,在短居地能夠馬上種植農作物之時,豆類就是最好的選擇。因此,林詠浤結合了當地有機農業去跟布農文化做結合,目前布農豆豆有23種不同的豆種,且不斷的將這樣傳統的部落文化傳承下去。

瑞穗鄉田間,脫下PRADA的農夫教你手作甜點

座落在農田間的一座設計新穎水泥建築物,門口掛著淡綠色的「彌勒果園」招牌字樣,與週邊農田的景色看起來有那麼一點格格不入,但在門口笑著迎接的老闆黃彥儒熱情招待著來訪的客人,打破了這樣的矛盾。


位於農田間的彌勒果園工作室,提供不同的手作課程體驗。

彌勒果園的第二代青農黃彥儒,原本並不是務農為本業,前一份工作是在繁華都會叢林裡的PRADA擔任銷售業務的工作,「當時我很常居於全省銷售排行第一。」黃彥儒笑著說,而身為一位全省PRADA銷售排行第一名的優秀業務,是如何決定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回到花蓮瑞穗鄉經營家族果園?原來是8年前母親遭受到的一場車禍,嚴重打擊了黃彥儒的身心,決定回家經營家業。

彌勒果園秉持著生態、物種多樣性,對環境友善,種植20幾種不同的蔬果。工作室結合的各種DIY的課程,讓來訪的民眾除了可以了解果園的生態以外,同時也能將這些眼前的農作物加工成甜點點心。「行銷的能力跟親和力,是我在PRADA學到最多的,我現在也把這些帶到我經營果園工作室上。」黃彥儒說。


彌勒果園的第二代青農黃彥儒,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向遊客解說,使用的水果皆是來自彌勒果園。

用新的面貌去經營果園,應該要哪些新的行銷手法才能推廣出去?其實現在看起來豐富的課程內容,是摸索將近3至4年的時間才有這樣的成果。「起初我去接觸學烘焙的時候,並沒有結合課程推銷果園的想法,但當我真的下去規劃執行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讓人很好認識在地農產的媒介。」黃彥儒說,未來彌勒果園也會有更多符合時節性以及更豐富的手作課程推廣在地的農業。

以綠色永續結合傳統文化 花蓮農遊挖掘多元樂趣

花蓮縣為了推廣在地的綠色永續旅遊的發展概念,將許多在地的傳統文化、當地農民、產地造訪等行程融合,實際讓遊客去深入體會與感受這塊土地的魅力,而這樣的農業推廣行程,讓走訪花蓮不再只是體驗自然氣息,更能了解花蓮的農業的文化底蘊,也將更多的花蓮之美傳遞到遊客的心中。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物森林種出7種可食作物?食農教育教孩子從零到一的實驗精神
你懂有機農業嗎?鼓勵消費者落實綠色行動就能推動有機農業成長
台灣好基金會用7年,種下食農教育的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