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物森林的設計原則是模仿原始森林,在有限的空間內,依植物向上生長的天性,多層次栽種共生作物。從地底的根莖類、到地面的匍匐綠葉、低矮葉菜、小灌木、小喬木、大喬木,以及攀附在其上的蔓生作物,大致可以種出7個層次的可食作物。

撰文=周怡君

城市發展愈密集,居住人口越多、可用空間越少。近幾年「陽台菜圃」、「頂樓菜園」大盛行,無論是垂直農耕、屋頂農園、行動園圃,不同城市、不同社群,各有不同方法,但大家共享同一目標,改善生活與健康、就地種植、提供新鮮食物。

隨著108課綱的教改推動,許多鄰近農業地區的學校,藉由校園環境與社區環境的優勢,開啟「食農教育」的主題,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教室應該不一樣」主題式教學,在食農教育的基礎上,邀請「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規劃「校園食物森林DIY」課程,提高校園生態層次,新竹縣市的學校,包括新竹國小、竹北國小、員崠國小、福龍國小都進行了此主題式課程,引導孩子認識森林的「群落種植」觀念。

什麼是「食物森林」?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經理丘建賢提到,「森林不用特別照顧卻可以生生不息,比起農田,我們可以選擇更輕鬆的方式生產。食物森林的設計原則是模仿原始森林,在有限的空間內,依植物向上生長的天性,多層次栽種共生作物。從地底的根莖類、到地面的匍匐綠葉、低矮葉菜、小灌木、小喬木、大喬木,以及攀附在其上的蔓生作物,大致可以種出7個層次的可食作物,全年四季生產不同的食材。」

食物森林將植樹綠化、食物生產及資源再利用,3種元素結合的趣味綠化行動。單一種植容易形成面積廣泛的蟲害危機,因為害蟲可以輕易的破壞牠們所喜愛的此單一植物物種;採取「群落種植」方式,將蔥、辣椒等害蟲不愛吃的植物交錯種植,可以抑制害蟲。

孩子們在課堂上先認識植物和作物間的互利共生,例如「生命三姊妹」指的是「玉米+豆類+瓜類」,這是北美原住民的種植方式,將玉米作為主食,而豆類可攀爬在玉米上,並且提供蛋白質、作為氮肥,而瓜類可以抑制雜草、護根。

植物間會互相幫助,忌避植物還可以幫助驅蟲,例如「西瓜+蔥」的組合,蔥可以防瓜類植物的土壤病蟲害;再例如「番茄+九層塔」,九層塔可驅走番茄上的粉蝨等。


竹北國小模仿原始森林,種出7個層次的可食作物。(圖片來源:未來Family提供)

從校內櫻花樹開始的森林生態

新竹國小在2年前即已開始在五、六年級展開「食農教育」,張淑玲校長基於校內課程的基礎上,引進「校園食物森林DIY」主題式教學,由級任老師倪玫惠老師與自然科溫振義老師帶領高年級班級的同學一起實作。

玫惠老師說,「之前的食農教育,孩子已經先對作物、種植、土壤等有了初步認識,聽到要打造食物森林,都躍躍欲試,我們先在校內選地點,在課堂上理解選地點的要素──陽光、水源兩大重點後,大家一起漫步校園,進行校園生態觀察,分組尋找合適的地方。」此外,兩位老師還帶著孩子們校外考察,參觀梧桐基金會已經建置好的食物森林範例,例如:竹北高鐵旁的食物森林、新竹將軍村食物森林等。

參觀過程中,老師會設計問題問學生,並發現,「參觀過程中孩子都很踴躍在發表意見,在教室內較少發言的孩子,走出教室似乎壓力沒了,因為所講為所見,就比較敢發表;其他同學也都會認真聽,不會插嘴,讓我看到同儕間的友善,」玫惠老師說。

已有122年歷史的新竹國小,校內有相當多資深的櫻花樹,孩子們選定一個有櫻花樹生長的地點,旁邊還有幾株桂花,土壤已經被踏得相當堅實,但孩子們不擔心鬆土勞動,而是更興致勃勃的進入美術課──規劃「食物森林外觀」。

新竹國小安排認識植物、美術仿作課程。(圖片來源:未來Family提供)

完整密切的分組討論,建立孩子實作時自主分工的自信

玫惠老師先讓孩子們分組討論,以繪畫的方式設計與建置食物森林,然後一一展開每組的設計,各組上台分享自己的設計概念,再讓大家投票,最後選出花瓣造型,展現尊重與公民素養的教育。

進入課程中的實作時,同學們更是展現主動與積極的特質。首先是堆肥,孩子們將課程上學到的「社區資源利用」實際運用出來,從家裡帶來剩菜葉、在中央廚房在資源回收區找來廢棄紙板等,進行「厚土實作」的練習,「幾個長的較為高壯的孩子會主動去搬較重的東西、推推車運磚塊;設計被選中的組別,則會主動在土地上畫出要安插板材、石頭的線條;有的孩子主動拿起十字鎬鬆土、有的去撿枯枝,不需經過老師號召分組,孩子們竟開始主動分工,」實作時孩子們的表現讓老師們非常驚喜。

以「花瓣」為概念設計的食物森林,孩子們在討論中已經決定了每一瓣想種的作物,「一瓣要種可食性香草類、一瓣要種植蔬菜、一瓣種植地底下的根莖植物…孩子們自己分工、自發去種植負責的花瓣區塊,」班級氣氛在倪玫惠老師與溫振義老師的引導下,默默建立起互助的默契。

員崠國小打造食物森林前,需先設計它的外型以及厚土製作。(圖片來源:未來Family提供)

師生共同搭建校園裡的情感記憶

「最後的成果發表,原本預計上烹飪課,讓孩子摘採自己種植的蔬菜做成料理,但因為植物成長期沒那麼快,於是改成帶孩子去市場買『食物森林中有種的蔬果』,讓孩子們看看親手種下的小苗『未來長大的樣子』,例如地瓜葉、山藥等等,」玫惠老師笑著說,「成果發表上,我們還做了香草類的花草茶。」

一個禮拜,新竹國小的一角,視覺變得很美,「我們用2個半天,堆磚、厚土,並預計下學期想要完成其中一組孩子的設計──挖水池,加入水生植物栽種,」溫振義老師還利用寒假期間去砍竹子,製作讓植物攀爬的棚架,相信孩子們畢業後回母校,再度看到自己曾經親手挖土種植的食物森林,會一直記得在校園內有這個曾經付出努力的情感角落。

校長張淑玲亦提到,透過課程的進行,看到老師的專業與統整能力,也能打開學生的視野,學習延伸出教室外,讓「教室真的不一樣」。這一堂課讓學校老師與孩子們,從頭到尾理解真正的實驗精神,讓教師與學生一起共學,透過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師生營造更美麗的校園。

竹北國小學生首度接觸食物森林的概念,並親手打造完成。(圖片來源:未來Family提供)

新竹國小師生一同完成以「花瓣」為概念設計的食物森林。(圖片來源:未來Family提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原標題為:【教室應該不一樣】乘載孩子從零到一的實驗精神──「校園食物森林DIY」

延伸閱讀

農食分離怎麼辦?用食農教育來解決!
「校園有機燴」攜手大朋友小朋友做食農教育 一起挑戰「0廚餘」
台灣好基金會用7年,種下食農教育的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