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新興的作物基因編輯技術對作物育種有什麼樣的影響?而台灣是否也能以此技術來增進國內農業的發展呢?一起來看看有「台灣水稻教母」之稱的余淑美院士分享她對於基因編輯技術之於台灣農業的看法。

撰文=食力企劃

近年興起的基因編輯技術,能讓作物育種產生突破性發展,因此世界各地已爭相投入農業應用的研究。被譽為「台灣水稻教母」的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在水稻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走在科學研究最前端的她,如何看待基因編輯技術的未來?

基因編輯技術,就是在動植物的基因體特定位置進行突變,而這在自然界也會發生的

余淑美說,「基因編輯技術,只是讓生物細胞裡原有的基因體做出一些改變,而這個改變在自然界中都是很容易發生的。」傳統園藝作物育種中,人為造成突變的方式已經做了數十年,突變後蔬果會產生不同的性狀變化,再篩選出市場需要的性狀。而基因編輯技術則是能精準地在特定基因位置製造突變,與無法決定突變位置的一般傳統誘變有所不同。

整體而言,基因編輯技術有效率高、精準度佳、操作容易等突破性的優點,能大幅縮短作物育種漫長的開發時間,至於安全性與傳統育種方式無太多差異。不過,高效率並非毫無限制,要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必須須先了解目標基因位置與該基因的作用機制,這部分需要很完整的基礎研究。談起研究,余淑美態度非常嚴謹:「你要知道為什麼你突變這個基因,能夠造成你要的結果。我們做研究的就是要清楚知道背後的原理。」

「就像對人生的態度一樣,積極跟消極都可以活下來,可是後果就是不一樣」

台灣農業因環境高溫多濕導致病蟲害多、耕種頻率密集,使農藥與肥料使用量極高的問題一直難以突破。余淑美認為,若能夠積極以新科學技術如基因編輯,來培育出抗逆境、抗病蟲害的品種,在減少農藥與肥料的使用的同時,依然能生產高品質的作物,能讓所有人受惠。

但是,科技能否發揮價值的關鍵在於政府態度,余淑美指出:「如果政府一直覺得所有的問題都用錢就可以解決,對新技術抱持消極態度的話,他可以永遠都不推廣這些新技術。譬如說糧食不夠就從國外購買;病蟲害很多,就去買農藥來噴。可是政府如果很積極的看待新技術,像是研發缺水時還可以種,或抗病蟲害效果更好的品種,當糧食不夠、買不到時,我們還是能自己生產啊。」

檢視目前台灣政策,僅著力於高價值園藝作物,例如有機蔬菜、溫網室蔬果等,雖避免農藥與肥料使用過量問題,但種植的高成本反映在產品的高售價上,能持續消費的族群僅限少數,並非人人可享。余淑美感嘆:「就像對人生的態度一樣,積極跟消極都可以活下來,可是後果就是不一樣。」長年研究大宗作物、關心社會全體利益的她,深知未善用科學技術提升台灣農業育種實力的後果,就是犧牲了底層消費者的權益。

未來三年將是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關鍵,台灣能否掌握先機?

由於基因編輯技術有著快速、精準、容易操作的優點,且不像基因改造技術需耗費大量資源進行安全性評估,國際間投入研究的中小型單位已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余淑美認為,未來3年內各國的基因編輯育種成果就會上市,台灣須加緊腳步。

「基因編輯提供給大家這樣的機會,那台灣就有機會呀!台灣現在再去跟國外競爭已經跑得很快、很遠的研究技術,你是追不上的,可是基因編輯出現了,我們還有很多機會。」她表示,科技部與中研院已投入許多資源研究基因編輯,但政府對於政策評估、相關法規的制定目前仍無聲無息,讓台灣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得走。

究竟在這一波基因編輯的浪潮之中,台灣能否跟上腳步為農業科技實力加值?從政府過往對基因改造食品的矛盾政策來看,使得余淑美對基因編輯技術的未來政策較為悲觀。余淑美說,無論有多少科學證據的支持安全性與效益,在政府的消極心態面前,再好育種的成果也英雄無用武之地。「就好像蒼蠅一樣,你往光源飛去,前面有一片玻璃,你只要碰到玻璃就什麼都沒了,你也過不去。」在科學研究中實事求事的余淑美,以透明玻璃比喻台灣政策對於農業科技發展的阻力,也同時顯露出她對於台灣基因編輯技術未來發展的憂心。

余淑美院士展示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團隊已找到能讓水稻在乾旱土地上種植的關鍵基因,配合基因編輯技術,就可以快速開發快速開發抗旱的品種。(最左邊為NYBS2基因被抑制的水稻,能在乾旱情況下良好生長,最右邊則是未抑制NYBS2基因的水稻,已因無法適應栽種環境而枯萎)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

【本文由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基因編輯」算基改嗎?美國農業部表示不會納管!
【食聞】基因編輯怎麼管? 快看這些國家贏在起跑點!
▶【食聞】為什麼台灣水果越來越美味?育種方式大解密
【食聞】基因編輯作物可望填補國際種苗市場缺口,台灣種苗產業能否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