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為了追求幸褔感,人們在農產上不停研究,期望滿足每個人的喜好與需求,育種技術就此孕育而生。育種需要大量時間與心力,育種的產品也不一定完全符合需求。然而近年來科技發展,育種速度與效率已大幅提升,但依然還有限制。而最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同樣可以運用在育種上,讓育種更加有效率及準確。未來,透過創新的育種技術,可以讓台灣的農作物品種在國際上有更強的競爭力,創造更多台灣之光。

撰文=食力廣編企劃

住在台灣最讓人感到幸福的,就是能享受種類豐富的在地農產,舉例來說,想吃芒果的時候,就有酸甜有勁的土芒果、碩大甜美的金煌、香氣濃郁的愛文,各種特色品種滿足每個人的喜好與需求。之所以能有各種不同特性的農產品優良品種可供選擇,全仰賴政府研究單位與種苗公司在育種上的辛勤研究。

常見的育種方式

在此,將一般常見的育種方式簡介如下:

一、引種:是將國外的優秀種源引進本地種植,例如鳳梨,最初是由美洲傳入歐洲再傳中國,清朝時才引進台灣種植。而後,為了滿足加工等需求,又大量從夏威夷、東南亞多處地區引進品種至台灣,再利用雜交等方式改良。

二、雜交:挑選具不同優良特性的品種,互相交配生成後代,再從中選出同時繼承多個優良特性的子代,雜交育種往往會需要育成大量後代,並需要等到收成才能確認結果,過程需時長且費工。

三、回交育種:讓擁有許多優點與一個缺點的品種A,和能彌補該缺點的品種B雜交生成後代,後代再持續重新與A品種交配,讓優良的基因能被遺傳的機率持續增加,最後,可取得擁有A品種全部優點,並改進原本缺點的新品種。通常雜交育種的過程中,會使用回交育種以建立純系品種。

四、誘導突變育種:慣用方法可分為「物理突變法」與「化學突變法」。物理突變法是利用放射線誘導農作物的基因突變,造成性狀表現不同,例如香蕉照放射線誘導突變後,產生較矮的植株,或是菊花經過放射線誘導突變後,生成更多顏色的品種。化學突變法則是使用化學物質誘導農作物基因突變,例如疊氮化鈉被用來促使水稻品種變異產生新品種; 秋水仙素則可以誘發植物染色體的多倍性,可能讓植株生長較快、較強壯,也能再以多倍體品種育成無法產生種子的三倍體後代,成為無籽水果。

基因編輯讓育種更快更精準

現有的育種方式讓我們的飲食更加精彩豐富,像我們平常常吃的高麗菜、大頭菜、青花菜、芥蘭菜,這些十字花科蔬菜的外型、味道與口感截然不同,但其實全是由同樣的蔬菜「甘藍」育種而來,讓人驚嘆育種可以達到的效果。這些育種方式創造了大量優秀品種,但需要花費長時間與大量的心力,且仍有許多限制,例如雜交只能就現有性狀進行選殖、誘導突變則無法預期結果等,不容易精準快速地達成育種目標。

幸好隨著生物科技進步,有更多新技術能用於育種上,大幅提升育種的速度與效率,近年常用的分子標誌輔助育種方法,可讓育種過程清楚且容易掌握,且不需要收成就能確認育種結果,節省大量培育的時間。但分子標誌輔助育種方法仍有些限制,當寄主抗病基因、病原菌致病基因的遺傳複雜性高時,容易效果不佳。近兩年的熱門話題基因編輯技術,亦能使用在農作物育種上,有快速、精準度高的特性,且安全性與傳統育種方法相當。在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時,需先了解影響作物性狀的基因位置,才能針對該基因進行編輯。

未來,透過創新的育種技術,台灣農作物的品種將會有更具突破性的進展,不只是創造更多特色品種,滿足農民與消費者的需求,也能用在對抗持續加劇的氣候變遷與快速傳播的病蟲害威脅,更能讓台灣的農作物品種,在國際上有更強的競爭力,創造更多台灣之光。

【本文由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食聞】基因編輯怎麼管? 快看這些國家贏在起跑點!
「基因編輯」算基改嗎?美國農業部表示不會納管!
【食聞】農藥人人討厭為何還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