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為讓民眾更能掌握蔬果熟成狀況,高雄市農業局推動智慧農業三階段,期望能儘早協助農民面對痛點,媒合適合數位農業方式,在栽種前即早評估收成狀況,改種植替代農作物,降低損失災害。

採訪·撰文=張語屏

立冬之後,蔬果葉菜類作物,將逐漸變得甜脆好吃。如果今年冬天特別冷、農民又無法掌握農情,將擔心寒害損害作物。高雄市農業局推動智慧農業三階段,即希望以數值分析、影像分析及自然語言三階段,讓務農更有效率,降低損失災害。

大數據只是打好基礎 AI導入才能「幫到忙」

2019年先建立好高雄「農來訊」農產業資訊共通平台,為台灣第一個以地方政府主導的農業開放資料應用平台,打底觀測農業,收集數據,整合地理資訊、氣象觀測及災害通知等大數據分析作業。今年,則以影像分析為主,導入AI與產業有更好結合。

高市府農業局農務管理科股長陳似任也為農來訊平台負責人,對於今年末推出「信手拈LINE」,民眾上傳照片至LINE,背後運算程式自動判別瓜果成熟程度的AI成果。他表示,目前建立先AI大腦(偵測),以農產消費者端為主,陸續將導入結構、及自然語言部份,未來更能實際協助農民。

運用智農提早評估 農事決策將更精確

透過資訊共通平台,農民在採收前,即可判斷菜價。若有農民,擔心菜價崩盤、或天候因素影響收成,借助數據運算,「農民輸入平時栽種產量、產期,並選擇替代作物,如青花菜、青江菜,可預測收成的價格,此時農民在種植前,就能有多種想像,不執著於一種栽種作物及價格。協助他們提早做決策。」

陳似任進一步分享,在今年的第二階段影像分析,讓分級挑選更有效率。有農民提出近期想種「黃檸檬」,以往需要在摘取青檸檬後,要人工挑選,找出好看的,需要另外放在陰涼處等熟成變黃。前置作業和等待時間太長,其市場價值不夠,導入AI影像分析,可加快分級挑選,讓果皮較不美的可另外做加工使用,果皮漂亮的則篩選做為黃檸檬。而像是小黃瓜,生長角度不一致,有彎有直,會影響包裝和品相,AI影像分析將長短、角度分類分級的㨂選,可加快農民作業時間。

農業發展最大的痛點,即是人口老化、缺工問題,引入AI,可協助生產過程中高度勞力作業,提供農民新的未來的藍圖,可在關鍵時刻,做精確的決策,讓各種產業有一定的提升。

今年農業局主要推行智慧農業,提供補助計畫,也將農來訊數據系統,製成公開API,政府開放參與,加速數位農業的開發。2021年11月12日將邀請農民參與資訊科技背景人員「智慧農業年度成果發表」,陳似任表示,若農民能從中看見自己農務的痛點,才更有機會媒合適合的數位農業機制,產生適合的產業鏈。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不用再和木瓜「裝熟」!手機拍2張照片 幾分熟就知道
智慧科技改善稻作缺水困境!台中農改場開發遠端水閥App提升灌溉效率
高雄為加速農產轉型 「智慧農業成果發表會」11月12日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