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正文

早餐到一杯飲料加一份麵包,午餐和同事吃完飯順便到便利商店買杯咖啡,下 午茶或晚餐時喝杯手搖飲料,如果你不是一個會隨身攜帶環保杯的人,這樣一 天就用掉3個紙杯。對了,還忘了加上午餐使用的紙碗或紙餐盤。

紙製的免洗餐具幾乎是外食族最常使用的食品容器,有時裝熱食、有時裝冷飲 ,但是紙製餐具會比塑膠的免洗餐具來得安全嗎 ?

一般紙製餐具不是只有紙的成份,為了有防水和防油的目的,會在紙內層塗佈 使用「食用蠟」或「塑膠淋膜」。食用蠟多半是天然物質,就像蘋果外皮上會 有一層薄蠟一樣,摸起來有些滑滑的,但是不耐高溫,這類紙杯並不常見,多 半用來裝冷飲或是一次性使用。如果拿來裝盛過熱的水,會看到水上浮著一層薄膜,杯子會因高溫滲水變形。目前可使用的食用蠟都需通過食品衛生檢驗標 準,微量吃進肚子裡,肝臟也能分解這種成分,不會有致命反應,無需擔心。

但是更常見的紙製餐具則是塗有「塑膠淋膜」,製作方式是將塑膠融化淋在紙材上再裁切製作成紙餐具。市售紙餐具內的淋膜材質多為PE(聚乙烯),日常 生活裡常用的塑膠袋、保鮮膜、牛奶桶都是PE材質。用於當紙杯淋膜PE屬於, 低密度聚乙烯(LDPE,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雖然具有柔軟、呈半透明、耐 酸、耐酒精、耐鹼等特性,但是耐熱範圍只有70~90℃,過熱恐會溶出致癌物質。試想,小吃店裡剛煮好熱騰騰的羹湯、麵粥至少都有80-90度的高溫,倒入紙碗裡,或許就一起喝下了微量的塑料。

因此PE材質的紙餐具不適合裝盛高溫的熱食。不過,市面上經常使用的紙製餐具缺乏清楚標示,不只民眾、就連餐飲業者也 不了解紙餐具的成分,無法分辨紙張表面使用的成份與適用的溫度,難免誤用 。

為了避免大量使用塑膠材質的食品容器造成對身體危害的風險,食藥署在2015 年九月預告「食品接觸面含塑膠材質之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應標示其材質名稱、耐熱溫度及重複性或一次使用等資訊,以利消費者正確使用。

因此未來只要使用塑膠材質的器具和包材範圍不僅限於免洗餐具,還擴大到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容器、炸雞紙袋的塑膠內膜等,都需要標示材質名稱與耐熱 溫度,讓民眾在使用前,能更加注意食器的安全性。而這項新規定最快將於 2016年公告,屆時在購買紙製餐具或微波食品時,就會多一則材質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