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全在地生產太浪漫?豆漿要做到「全在地生產」有多困難?傳統農業結構難以撼動,元初豆坊的創辦人蔡明儒與在地的合作社、相關社會企業合作,於全聯推出使用本土黃豆製作的黑豆漿、白豆漿,讓消費者在通路有更多元的「價值」可以選擇。

整理=編輯部

隨著消費和環保意識的抬頭,「地產地銷」逐漸成為新的消費型態,小農市集、本土農產品……,開始如雨後春筍般萌芽,支持本土已然成為一種「浪漫」的理念,透過有選擇的消費,支持自己認同的品牌或農友,在料理或享用的過程中,也多出一份喜悅。然而身為食品商,選用本土農產品作為原料的背後,實際上會遇到哪些困難?身為消費者,除了直接的消費,我們是否還能做得更多呢?

元初豆坊的創辦人蔡明儒,因本身患有乳糖不耐症,從「想調製出好喝豆乳手搖飲」的初衷起家,透過優化豆漿傳統的製程、提高豆水比例,一心打造出沒有豆生味的「乳品等級豆乳」,讓豆漿也可以是調飲、料理、純飲的美味要角,而不再只是早飯餐桌上的配角。

選用台灣本土豆的起心動念

以往的元初豆坊豆漿,選用的是北美的單一品種黃豆。最近,元初豆坊於全聯推出與台灣在地農友合作的黑豆漿、白豆漿,對於採用新原料的念頭,蔡明儒分享是某次聽了演講後,得知台灣乳品產業的飼料有85%是由國外進口的,這樣一來即使是購買本地的牛奶,一樣會遇到運輸碳排放的問題,這讓他開始重新審視「在地生產」背後的過程。

豆漿在種植、生產、運送、倉儲等過程,都能夠做到全在地生產,有了初步的想法後,蔡明儒開始透過接觸在地的合作社、相關社會企業來了解本土黃豆,像是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台中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幸福良食等等,也了解更多在地農業的現狀。

元初豆坊達成「全在地生產」的願景,推出與台灣在地農友合作的黑豆漿、白豆漿。(圖片來源:元初豆坊提供)

傳統農業結構難以改變 本土農產品的想像與現實

本土農業的結構組成有許多不同的模式,傳統模式簡單來說是由農友、盤商、零售商、消費者組成,隨著消費意識形態的轉變,想直接支持農友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因此也開始有「合作社」這樣的組織出現,農業合作社與盤商最大的不同是,盤商大多以銷售取向為主,而合作社則是農民為了經營自己的生產事業而組成的合作組織。

然而比較高齡,或是資訊相較不流通的農民,大部分仍然是透過盤商來販售自己的農產品。這樣的產業結構,導致農產品很大部分的價格是控制在大盤商手上,大盤握有的議價權極高,農民長久以來與大盤商配合,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管道可以銷售,話語權自然變少。

政策也是影響傳統農業的一大因素,為了鼓勵農民種植、使用土地,農業補貼的政策是「有生產就會有補貼」,導致有些農民在規劃農產品的銷售管道前,就先大量投入種植,最後因苦無門路而滯銷,大盤便會藉此跟農民壓低價格,農民也不得不賣,導致收入和付出不一定能成正比。

明明是在地生產 為什麼比進口的還要貴?

在和第一線的生產者實際接觸後,得知本土農業因產業結構、政策等等,容易產生削價問題,而台灣的黃豆、黑豆收購價確實偏低,蔡明儒也會希望可以用合理的價格向農民收購豆子。然而伴隨而來的第一個難關,便是生產成本的提高。

蔡明儒分享,「元初豆坊的豆漿在研發時,希望能打造濃郁、順口的口感,因此投入更高的黃豆比例來製漿。」這樣的堅持,導致成本比市面豆漿高出許多,即便對新產品也不例外。「在支持在地農友的同時,我們還是希望可以堅持元初的初衷,而非做出取捨。」

即使少了運輸成本,要製作台灣豆漿整體的成本還是會高於進口黃豆,大型通路普遍難以接受,第一個反應通常是「明明是在地生產,為什麼比進口的還要貴?」

通路商的想像是,在地農產品少了從國外進口的運輸成本,製造商應該要給出更低的價格。但實際上台灣的生產條件(如氣候、天災等)相對不穩定、土地面積較小,間接會影響產量或品質,自然也沒辦法和國外大量生產來比較「誰更便宜」,然而因為想像和現實的落差,與通路溝通價格上會遇到非常大的困難。

除此之外,能夠承接大通路產量的工廠,不一定願意接受本土豆的豆漿生產,除了要測試新配方、確認這支豆子是否適合製作豆漿等,工廠也無法連帶販售黃豆原料給製造商,利潤不增反降,綜合以上,在選擇通路跟生產商都遇到了很多限制。

透過「回饋金機制」將想在地化生產的浪漫想法落地生根

除了堅持與農友定期以合理的價格採購原料外,元初豆坊也希望透過豆漿,能夠回饋更多給這塊土地。

因此,他們與在地合作社洽談「回饋金機制」,每售出一瓶豆漿,就會提撥部分的回饋金給農友,並根據不同農業合作社或是社企理念,共同討論出回饋金的用途,從不同層面去推動農業的發展。

例如政府有提撥科技農具的購買補貼費,然而並不包含後續的維護及教學等等,導致可能有農友購買後不清楚如何使用,或者是農具一旦故障,便會選擇直接購入全新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此在回饋金的使用用途,也包含科技農具的維護及教學經費贊助。除此之外,也有食農教育、青農活動等等贊助內容。

消費者對於「價值」的支持 是通路改變的最大動力

問及蔡明儒未來對這兩款在地的豆漿,是否有更多的想像?他分享,在全聯上架販售後,發現消費者對本土的意識其實很強烈,只是通常要透過網路或特定場合才能買到,在大通路比較沒有可以參考的前例,實際做了之後才發現,消費者是願意支持這樣的產品的。

「希望之後有機會拓展到更多大通路,也希望通路商了解『消費者是可以溝通的』,消費者在意的不只是價格,同時也會考量價值的多寡,希望通路可以從單純的討論『價格』,進一步來討論產品的『價值』。」

像是在標價上除了活動的促銷金額外,如果能簡單的放「支持本土黃豆」的小標語,其實對於品牌的企業形象也是一種加分,同時消費者在同一間店面,也能擁有更多元的選擇。

元初豆坊的兩款在地豆漿已在全聯上架販售,消費者也願意透過行動支持相同價值的產品。(圖片來源:元初豆坊提供)

在消費型態轉變中的現今,消費者有越來越多的管道,可以購買到自己認同的產品,然而如果能透過更多、更大的通路,推廣在地產品,消費者支持的機會也會變得更多。對於業者、消費者、在地農業來說,是三方都能受益的循環。

期許未來,在不同的通路都能擁有更多的「價值」可以選擇,支持本土或許可以不再只是「浪漫」的理念,而是我們的日常。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大廠夾殺下的生存術 元初豆坊如何靠真正手作的豆漿 站穩全聯的貨架上!
弘陽首推高蛋白「台中1號」黃豆植物肉調理食品 2030年全系列產品將以100%國產黃豆製成
適合北部氣候的大豆新品種「桃園1號」育種成功!桃園場開發乾燥及加工技術 提升大豆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