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在有幫助】嘉義縣大林鎮的特色農產以烏殻綠竹筍(俗稱烏腳綠筍)居多,除了是在2016年成為國際慢城的條件之一,也是二級保育級別的嘉義縣特有種諸羅樹蛙的主要棲地。讓竹筍產業留下,同時保護好諸羅樹蛙的家,成為當地的首要任務。

採訪·撰文=張語屏

嘉義縣主要以竹筍、水稻、甘蔗、鳳梨、和柑橘類果樹為主要農作物。台一線以西,以水稻居多,而台一線以東,因地勢漸高,像是大林鎮最高約為150公尺的山勢,大宗作物就比較混雜,以產量而言,在台灣屬一屬二的烏殼綠竹筍為多數。

嘉義縣大林鎮的烏殼綠竹筍,則有個很特別珍稀的好朋友——諸羅樹蛙。

撥開烏殻綠竹筍竹葉,便能看見爬在筍上的諸羅樹蛙。(圖片來源:南華大學提供)

諸羅樹蛙是台灣特有種,分布在嘉義、雲林、台南等地,是喜歡在農耕地活動的綠色樹蛙,和台灣其他喜歡在森林環境活動的綠色樹蛙不同。可從高昂清脆規律的「滴·滴·滴」蛙鳴聲辨視出諸羅樹蛙。(圖片來源: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資料

諸羅樹蛙是1995年才發現的新物種 原本預估20年後將全面滅絕?

南華大學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協同主持人、旅遊管理學系系主任與副教授許澤宇表示,這個樹蛙在1995年先在嘉義發現,便以嘉義古地名「諸羅」為名,命名為「諸羅樹蛙」。不過當年一位學者估計,應該不到20年,諸羅樹蛙就會滅絕。

大林鎮面積約計有64平方公里,而生產的竹筍佔估計可有800公頃,許澤宇表示,「高達80%的諸羅樹蛙都生長在大林鎮的烏殻綠竹筍竹林裡,基本上和人類生活場景重疊,與竹林生息與竹筍產業共生共存。」

當時評估諸羅樹蛙即將滅絕的學者,憂心不無道理,當竹筍價格隨著市場波動減價,農民可能會轉作其他經濟作物如鳳梨,勢必得弭平竹林,當竹林因此減少,絕對將影響諸羅樹蛙存留與生態。

雖然目前竹林尚未因鳳梨田的大量開發而減少,生態保育學者的奔走與筍農的參與,得以暫緩諸羅樹蛙滅絕的可能。許澤宇說,而竹筍也不再只是扮演糧食角色,同時也是特有種保育類生物的棲地,成為生態農業的重要關鍵。

傳承竹筍種植栽培技術、保護諸羅樹蛙的家

在大林鎮專門種植烏殼綠竹筍、田龍筍、麻竹筍為主的農夫蘇榮上。除了思考能再多種幾年筍子,蘇榮上希望能在高齡化的大林鎮趕緊做些改變。「為了讓更多年輕農夫加入,我希望快點把自身經驗傳承給他們,同時讓年輕人在了解種植方法的同時,也要兼顧生態的重要性。漸漸減少農藥、或朝自然農法方式耕種,雖然看不到,但是對農產品和生態,將帶來很大的影響。」

農民清晨採完筍後,會立刻送往社區的合作社交易買賣,並會立即處理削切。圖片拍攝於上林蔬果生產合作社。(張語屏攝)

竹筍除了好朋友諸羅樹蛙 卻有個天敵

「筍子最怕就是竹盲椿象,減少施用農藥,一定會讓產量減少。」根據農委會資料,由於竹盲椿象出現時期便是竹筍主要產期,約在3月到9月之間,在竹葉背大量繁衍,形成鏽病讓全葉枯乾,若未抑制,竹筍產量會迅速減少。

竹盲椿象取食竹葉,一隻成蟲可產數十粒卵與葉尖部位,好發期間在5月至10月,容易讓竹葉感染鏽病。(圖片來源:行政院農委會綠竹筍主題頁面。)

重視生態卻導致產量減少 能有什麼「好處」?

依據施藥量,每1公頃種植面積,需使用0.2公升左右的農藥(撲芬松乳劑、芬化利乳劑),每個月施藥約2~3次。「雖然產量一定有影響,先從鼓勵農民減少施藥開始,然後改以在冬季先抑制預防。」

不過因為重視生態,減少用藥之外,也留住了當地生態與生命,像是珍貴的諸羅樹蛙。「我們從2020年開始向林務局爭取『諸羅樹蛙標章』,林務局及林管處也會做管考審核,未來若讓竹筍產品貼上這個標章,產品就會更珍貴,提高竹筍的價值,便能讓農民願意改變農法,就是第一手把關環境生態的那個人。」蘇榮上表示,在爭取到標章之前,南華大學也會先到現場協助農民夥伴監督棲地狀況。

在冬季施藥的作法,可以減少用藥,雖然距離理想的自然農法有段距離,但若能讓農產加值,吸引更多農民改變,進而重視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是蘇榮上現階段的使命之一。

棲地管理 有賴農民第一線的守護

在2018年開始,針對諸羅樹蛙棲地與生態習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以下簡稱嘉義林管處)委外研究調查,發現在嘉義縣大林鎮就有149處是二級保育的諸羅樹蛙的棲地,且大多都在烏殻綠竹筍的竹林裡。

嘉義林管處副處長李定忠表示,保育工作更有必要仰賴農民的第一線守護。「由於了解導入友善農法取代慣型農法,需要時間。林管處在確認完社區裡各竹林地的權利人後,與之聯繫,並與委外團隊在社區蹲點陪伴。」李定忠說明,他們和社區農民深度訪談,提供環境及生態教育,通常在諸羅樹蛙夜間活動時間,到竹林中分辨出其特殊性及保育的理由。

南華大學的保育行動,在諸羅樹蛙出沒的夜間,進行棲地營造與觀察其活動變化。(圖片來源:南華大學提供)

鰲鼓溼地候鳥守護計畫有成 培育筍農成為生態導覽解說員

藉由導覽課程,培養農民生態觀光解說的技能,兼顧棲地物種保育以及農民生計。對照嘉義林管處十幾年開始執行至今的鰲鼓溼地計畫,在地漁民在多年守護候鳥,甚至成為專業候鳥生態解說員,是成功的典範。

南華大學校園與大林鎮社區農民,提供諸羅樹蛙特性與生態解說輔導培訓。(圖片來源:南華大學提供)

為讓農民生計有保障,農委會林務局預計推出「友善諸羅樹蛙棲地認證標章」,嘉義林管處需要制定出友善諸羅樹蛙棲地管理辦法。由於諸羅樹蛙產卵後、蝌蚪期孵化期為18天,便以諸羅樹蛙生活型態為竹林棲地準則,而參與棲地管理與保育的竹筍農戶,必須符合5個相關環境條件:

1、林下有竹葉覆蓋。
2、林下有積水落葉區,水深約20公分左右、積水至少維持18 天。
3、竹林鬱閉度高,需要60%以上,以防日照過強過久,導致地面的積水乾竭。
4、竹林更新砍伐時,不要全面性砍伐,並建議砍伐的竹齡需高於3年,一旁需有竹林或合宜棲地可讓諸羅樹蛙遷移。
5、竹林更新管理, 諸羅樹蛙繁殖期(3~10月)避免全面更新。

諸羅樹蛙藉著田間水蛙交配,並在水中產卵。蝌蚪期孵化期為18天,故在友善棲地管理守則中可見「積水至少維持18 天」的原則。(圖片來源:南華大學提供)

制定棲地管理辦法 2022年推動「友善諸羅樹蛙棲地認證標章」

「友善諸羅樹蛙棲地管理辦法從2018年初期推廣只有5位農民,今(2022)年已有13位投入保育,希望能繼續增加。」李定忠表示,年輕人對友善棲地較有共識,加上有上林社區發展協會協助,目前共有20塊保育棲地、7.3公頃為棲地保育區,預計在今年完成推動友善諸羅樹蛙棲地認證標章,鼓勵農民持續保育工作。

「這樣對農法的改善對食品安全也有保障,農產品藉由標章的加值增加收益,以達三生共榮,生態保育、全民更安全的生活、也有更好的農業生機。」李定忠說。

自然法則必有定律 樹蛙捕食椿象、定期疏伐也能保護樹蛙

由於竹林種植狀況其實比起其他作物而言,需要施灑的農藥較少。李定忠表示,竹子也有天敵竹盲椿象,雖然合理用藥對諸羅樹蛙影響其實不大,但是在竹林裡的樹蛙、和其他蛙類也會捕食椿象,雖然無法吃掉全部,但也會有幫助,把這些觀念也灌輸給農夫,更有機會轉作友善耕種。

然而當嘉義縣重要的保育類諸羅樹蛙與烏殻綠竹筍是休戚與共的共生關係,當竹子最佳生長時限到,因而需挖除竹子,對諸羅樹蛙會有影響嗎?

循環再生,是能達成農民生計與環境生態保護兩個看似相違悖的目標方式。嘉義縣溪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總幹事蔡世緯認為,要顧及樹蛙棲地,同時也要預防森林大火。「既然是諸羅樹蛙與烏殻綠竹筍共生共存,在種植、生長、區域性砍伐的循環更新之下,能照顧農民生計,增加新竹林行光合作用空間,碳吸存、固碳效果更大,對整體自然生態也有好的發展。」

藉由友善標章 讓諸羅樹蛙棲地從竹林擴展到不同農作

關於友善諸羅樹蛙棲地認證標章的未來普及與產業契機,嘉義林管處藉由保育諸羅樹蛙的生態為起點來推廣,先讓民眾了解這個標章的保育內涵,和其他食品安全標章的差異性。

以竹筍為起點,未來將希望能連結其他作物產業。「若從竹筍開始成功推廣,由於諸羅樹蛙也會在類似水域的棲地生存,像是有積水的作物,如香蕉田,也能針對不同地區及農作的特性與農法,再做相關管理辦法。」

結合CSR 讓友善生態的筍農具備經濟規模

而標章的推動,也希望能透過企業具備社會責任(CSR)的認養。李定忠表示,現階段也和全聯福利中心相關的中盤商洽談中,確認數量與規模後,替未來上架做好全面準備。

開發APP 讓公眾也是守護諸羅樹蛙的成員

許澤宇表示,生態保育永遠不會只是一個人的事,它有賴一群人共同進行,從學術研究、公家單位還有第一線的農民,才能守護「諸羅樹蛙的家」,而農民不再只是種田的人,而是擔任自然守護者的角色,白天是筍農,晚上是生態解說員。

夜間在竹林裡,由南華大學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協同主持人、旅遊管理學系系主任與副教授許澤宇(左一)提供青農、有志農民及學生生態旅遊遊程及培訓導覽志工解說。(圖片來源:南華大學提供)

許澤宇與計畫團隊,除了透過生態旅遊型式推廣,也開發為諸羅樹蛙追蹤建檔的app,提供對生態旅遊有興趣的民眾,能辨視出正在鳴叫的蛙類是否為諸羅樹蛙,並記錄下所聽見或看見的地理位置資訊,長期追蹤諸羅樹蛙棲地變化與狀態,讓公眾也成為守護生態一員。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名稱:以慢城意涵推動宜居城鎮生活
計畫團隊大學:南華大學
【受訪對象】
計畫協同主持人:旅遊管理學系系主任、副教授 許澤宇

計畫簡介:
透過「大林鎮區駐地工作站」及「上林社區駐地工作站」與當地社區交流及合作,南華大學投入地域活化發展之角色定位與工作規劃。

以「慢城」指標營造大林鎮社區,因而產出慢城意涵營造、慢遊志工培訓、社區慢意涵溝通等指引策略。 同時也建立農業生態指標並守護保育物種,發展夥伴場域生態旅遊,培力社區建立生態農業。在城鎮社區發展中,以慢遊、慢食為主的街市模式做為發想與執行原則,希望逐一與鄰近村落合作,推廣慢遊慢食慢活理念,將慢城意涵擴散至鄰近村落。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地方創生】菜市仔內憶民雄!中正大學創造溝通平台 從參與到認同、重構大學路
【新住民料理】用南洋菜調理婆媳問題?長庚大學新住民社區深耕計畫 喚醒女性自主力量找回文化交融的契機
超高齡社會再造竹林商機是否有機會?嘉義USR計畫攜手農民成為生態保育與綠金經濟第一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