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根據最新發布的202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台灣男性在4歲以上、女性在7歲以上,就有鈉攝取量過高的情形,因此成功減鈉仍是漫漫長路。在積極減鈉的同時,利用鮮味聰明減鈉,將會是食品產業兼顧產品品質與消費者健康的重要方法,消費者也將因此受益,享用更多美味的減鈉食物。

撰文=食力企劃

您是重口味、愛吃鹹的人嗎?那得小心了!食鹽中含有礦物質「鈉」,過量攝取鈉,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等疾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促進全球人類的健康,更直接為減鈉訂定共同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全球各國鈉的攝取量要減少30%,但目前尚未有國家達成。

而台灣民眾的鈉攝取過量,則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董家堯助理教授指出,以速食麵為例,大多每碗就含有2000毫克以上的鈉,民眾只要有一餐吃泡麵,當日鈉攝取就會超過國民健康署訂定的每日參考攝取量2300毫克。他也呼籲,兼顧美味與降低鈉的攝取上,應該要採取一些做法,讓減鈉可以更好地被實行。

食品減鈉怎麼做?利用「鮮味」來幫忙

人們平時所攝取的鈉,大多來自加工食品中含有的鈉、烹調時添加的鹽與調味料,若直接減少鹽分,會對風味、質地造成衝擊,讓食物變得難吃,難吃的食物即使健康也不會受歡迎。

幸好,科學研究已發現讓食品成功減鈉的好方法,那就是善用「鮮味」!適量使用鮮味調味劑,能讓食物保持原有的美味,更同時達到成功減鈉的效果。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如何利用鮮味成功減鈉目標,台灣胺基酸工業同業公會特別邀請到國內外多位專家學者,分享減鈉、鮮味相關的知識。

善用鮮味調味劑,幫助減鈉食品維持美味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Soo-Yeun Lee教授表示:「在減少食品鈉含量的同時,保有適口性、物理特性以及安全性,並兼顧美味是很困難的。」Soo-Yeun Lee以美國為例,美國飲食中的鈉有20%來自於麵包、穀物等主食,雖然吃麵包不會特別感覺到鹹味,但鹽分在麵包中有著幫助發酵、提供風味、維持質地等多種重要功能,是難以被取代或移除的。

而實驗結果發現,麵包在減鹽的同時,添加調味劑麩胺酸鈉(俗稱味精),則可以讓麵包因減鹽而改變的鹹味相對維持得較好。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Soo-Yeun Lee教授在2023年「「鮮味與飲食健康」研討會中,分享減鈉相關研究成果。​​(圖片來源:胺基酸工業同業公會提供)

Soo-Yeun Lee也表示,美國FDA認為食用麩胺酸鈉(味精)、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 (Sodium 5’–Inosinate,通常稱IMP)、5’ -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Sodium 5’–Guanylate,通常稱GMP)調味劑,對於人體皆是安全無虞的。而這些成分都能夠幫助減鈉食品有更好的適口性,維持美味。

意想不到的聰明減鈉法:添加味精也能有效減鈉

日本福岡女子大學榮譽教授Hitomi Hayabuchi則表示,減鹽是優先營養議題,減鹽的成功關鍵,則在於「吃起來是好吃的」,鮮味調味料則能讓減鹽達到這個目標。

研究發現,利用味精可以讓湯品更好地減鹽,並且不會影響到湯的美味。根據研究,以氯化鈉水溶液作為湯品模型做測試,在鹽濃度0.3%搭配味精濃度0.3%時,是最適合的比例,鹹度會比只用鹽巴調味來得更鹹,喝起來的適口性則是維持最佳狀態,能夠有效減少湯品的鈉含量。

Hitomi Hayabuchi也指出,味精(麩胺酸鈉)雖然同樣帶有鈉離子,但是味精分子是鈉含量相對較低的,以味精調味來輔助減鹽,不只能有效減鈉,甚至可以將鈉含量減低至60%,是非常聰明的減鈉方式。


日本味之素公司研發添加鮮味成分的食鹽,能夠達到減鈉效果。(圖片來源:胺基酸工業同業公會提供)

而鮮味也可以從天然的食材而來,例如傳統和食中常使用的小魚乾、香菇、海帶,也都含有豐富的鮮味物質,幫助食物呈現更好的風味。

日本東北大學Shizuko Satoh-Kuriwada教授也表示,富含鮮味的飲食具有很多優點,鮮味能讓人獲得滿足感進而停止飲食,但不像糖分會活化腦中的獎勵系統,而是可以維持滿足感,抑制飢餓。


日本東北大學Shizuko Satoh-Kuriwada教授特別以遠端視訊方式,分享鮮味味覺對於人體營養攝取的重要性。(圖片來源:胺基酸工業同業公會提供)

善用鮮味減鈉,打造健康美味的雙贏

根據最新發布的202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台灣男性在4歲以上、女性在7歲以上,就有鈉攝取量過高的情形,因此成功減鈉仍是漫漫長路。在積極減鈉的同時,利用鮮味聰明減鈉,將會是食品產業兼顧產品品質與消費者健康的重要方法,消費者也將因此受益,享用更多美味的減鈉食物。

【本文由胺基酸工業同業公會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食聞】減鹽更健康 如何善用鮮味少用鹽?「鮮味與飲食健康」研討會匯集國內外學者對談 鮮味知識大爆發!
吃太鹹會讓你身體出狀況!WHO呼籲全球人類「鈉」攝取量在2025年應減少30%
高湯裡的「鮮味」從何而來?又如何變成家喻戶曉的調味料「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