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參加日本主導的「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畫」(Asia Herb in Space, AHiS),選定具台灣特色的台灣藜、姬蝴蝶蘭、甜椒及向日葵四種種子上太空,這些種子上經過了7個月的太空旅行,已於2021年7月10日抵達地球,由美國運送至日本後,再由日本運至台灣,2021年9月16日終於運抵中興大學,由中興大學薛富盛校長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共同開箱,預計2021年9月底前寄送給參與研究的學校。

整理=編輯部

希望號實驗艙促進亞太各國運送種子至太空站

這項計畫的起源,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為國際太空站製造了希望號實驗艙(Kibo),為促進亞太地區的研究人員能多加運用Kibo,亞太區域太空組織論壇(APRSAF)建立了「亞洲創益合作計畫」(Kibo-ABC),而「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畫」即為其中的一項。

活動過程由興大農資學院與農委會農試所選送的4種種子,於2020年12月7日,連同其他7國共14種種子一起運送至國際太空站,貯放於Kibo艙中。停留7個月後,這些種子於2021年7月10日返抵地球,並於7月31日送抵日本JAXA,9月10日由日本寄出。台灣的4種種子經過海關檢疫後,於9月16日寄送至中興大學。

台灣也有收到未上太空的日本甜羅勒種子

除了亞洲各國自行選擇種子送上太空旅行外,該計畫也選定日本的甜羅勒在Kibo太空艙中種植一個月,由太空人記錄拍攝其生長情況,最後送回地球進行分析及性狀調查,所有種植資料也將提供給參加計畫的各國比對。在太空種植的同時,「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畫」也將同樣的種子寄給參與國,分給有興趣加入的學校學生栽種並進行科學上的分析,因此這次台灣也同時收到了一批未上過太空的甜羅勒種子。

種子太空旅行教育營 向國際交流的同時也可教導國內學生

為迎接這些種子歸來,興大農資院於2021年8月31日以視訊方式舉辦「台灣種子太空旅行計畫推廣教育營」,由農藝學系楊靜瑩教授、園藝學系宋妤教授、園藝學系陳彥銘副教授及農委會農試所生物技術組王昭月助理研究員,教導國內中小學生這些植物的生長特性,以及如何栽培管理這些種子並進行性狀調查。之後將收集這些學生的科學報告,進行國際交流與分享。

且由於太空種子數量有限,中興大學農資院選擇了14組高中職團隊以姬蝴蝶蘭為標的、30組國中團隊以甜椒及台灣藜為標的,進行栽培與研究;並選出41組國小團隊,將發給「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畫」提供的甜羅勒種子進行對照實驗。至於向日葵種子,由於數量很少,相關實驗只能由研究人員親自執行。

「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畫」的目的是推展太空科學與教育,希望能培養「太空未來的種子」,期望透過此計畫,促進太空科學普及,並讓台灣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太空科學,啟發心中的太空夢;並透過與國際交流及分享台灣學生的科學報告,增加台灣在太空領域的國際能見度。

審稿編輯:李若威

延伸閱讀
上太空的台灣種子回來了!中興大學轉換種子為太空教育養份,帶領中小學生進行國際交流
台灣種子太空旅行200天回到地球了!即日起開放中小學認養栽種
返鄉青農播下的種子,也希望有天能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