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依照歐美的習慣,番茄醬最適合當作油炸食品的沾醬,但油炸食品對1960、1970年代的台灣人來說非常奢侈,因為植物性食用油籽的價格相對高昂。台灣可果美為了推廣番茄醬,推動番茄醬炒飯讓民眾知道番茄醬的吃法與用法,番茄醬炒飯從1970年代起逐漸成為許多小朋友重要的飲食記憶,番茄醬的味道才開始在台灣普及。

撰文=劉志偉(台灣飲食書寫作家)

雖說我們現在熟悉的番茄醬在歐美國家流行已久,主要的配方是在從1906年時由美國的亨氏食品(Heinz)所確立。此外,麥當勞、肯德雞等速食業者帶動油炸食品的風行,而吃油炸食品時也都會沾番茄醬,所以番茄醬的味道對歐美人士而言,是非常熟悉的。此外,日本從1960年代起也開始大量引進西式飲食,同樣也逐漸熟悉番茄醬的味道。但對台灣人而言,番茄醬的酸甜口感,可說是全新且陌生的。

歐美習慣把番茄醬當油炸物沾醬

台灣可果美要推廣番茄醬,當然得讓民眾知道番茄醬的吃法與用法。依照歐美的習慣,番茄醬最適合當作油炸食品的沾醬。因此從1970年代起,報刊上就開始出現使用番茄醬最為配料沾醬的食譜。例如,當時農復會就曾研發出「炸魚排」的食譜,教導民眾可搭配番茄醬沾著吃。

植物性食用油籽高昂 用油炸品沾醬來推廣番茄醬很奢侈

然而此處必須指出的是,油炸食品對1960、1970年代的台灣人來說,是非常奢侈的。奢侈的原因並非出於食材,而是食用油本身。受限於自然地理環境,台灣的油籽作物生產並不興盛,也因此植物性食用油籽的相對價格一直不低。這也是早期台灣人特別喜愛吃豬油拌飯與紅燒肉的原因之一。透過增加動物性油脂的攝取,以滿足人體對油脂的需求。

由於食用油的相對價格高,因此油炸食品就變得非常奢侈。炸個東西,就要用掉許多油,這對一般百姓而言,實在是不小的負擔。而這樣的狀況直到台灣開放美國黃豆進口,沙拉油產業從197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並於1980年代成為台灣食用油的主流後,才有所改變。

從「番茄醬炒飯」引領潮流 1970年代番茄醬開始普及

因此,透過油炸食品來推廣番茄醬,在1970年代的台灣幾乎是不可行的方式。所以番茄醬剛出現在台灣時,讓它能慢慢流行的主因並不是油炸食品,而是某種全新且詭異的料理 —「番茄醬炒飯」,也就是俗稱的「紅飯」。

番茄醬炒飯源自於日本的「蛋包飯」,日式蛋包飯基本是就是以番茄醬當作炒飯的醬料,最後再包裹在蛋皮裡。不過,對當時多數台灣媽媽們來說,要煎出平整的蛋皮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並不是媽媽們的技術差,而是工具不合所致。因為當時西式平底鍋還不普及,幾乎全台所有家庭用的都是中式炒鍋。若要強求媽媽們用中式炒鍋煎出一張漂亮的蛋皮,似乎有點不太人道。雖說蛋皮不好煎,但用番茄醬炒飯並不困難。如果是番茄醬蛋炒飯,最後再配上蔥花,就再美味不過了。因此,番茄醬炒飯從1970年代起逐漸成為許多小朋友重要的飲食記憶,番茄醬的味道才開始普及。

內容來源=《醬書寫:在地與越境的醬風景》,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閱讀
中西兩大醬料其實系出同門!醬油、番茄醬都源自中華飲食文化
「番茄醬」竟然源自閩南?來看這酸甜好滋味究竟怎麼來 !
不只會做番茄醬!創立「家長管理制度」改善勞資糾紛的亨氏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