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台灣購買水產品的時候,普遍會遇到的現況是,傳統漁市只會標魚種跟價錢,生鮮超市僅會標批發商,另外,市場上保存期限的竄改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這樣的問題都出在管理環節未能落實,借鏡日本漁會的管理方式,可以發現漁會的角色其實能有更多元的發揮。

採訪・撰文=李依文

隨著食品安全意識的提升,消費者逐漸地養成了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會拿起商品研究標示,你可曾遇過這樣的狀況,購買海鮮時產地標示寫某個魚市場,亦或者是產地僅標示國家,但海鮮來自這麼廣闊的海洋,真的都是一樣的嗎?保存期限竄改的議題為何又會不斷上演。

過期水產品流入市場的事件不斷發生

2020年7月25日,由新北市衛生局查獲一間冷凍水產批發業者,從2019年起就涉嫌竄改產品有效日期的標籤,重新販售早就過期的水產品。主管單位在稽查的過程中,發現了該公司儲存儲存超過741公斤的過期品,另外有1378公斤已竄改保存期限標籤待販售的產品。

像這樣的改標水產品,若不是知情人士舉報,竄改後流入市面的數量可能難以想像,而台灣為何這樣的問題,一直無法根絕?

「國家」與「海域」並不等同,只標原產國並不準確

依據台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食品及食品原料之容器或外包裝,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明顯標示10個事項,其中包含「原產地(國)」。但是水產品僅標示「國家」就夠了嗎?

以台灣為例,台灣雖然是面積不大的島國,但四面環海,擁有豐沛的海洋資源,這樣的資源都是由不同的海域所組成,不同的海域會帶來的物種樣態不僅不一樣,特定海域的水產品甚至會有額外的食安問題需要注意,如重金屬等。

此外,如果消費者真的想要從標示上了解自己所選購的海鮮產品是來自哪裡,常常會面臨的問題就是,水產品標示國家、但可能因為不同海域有不同的特性,沒有被規範的傳統漁市場,更是需要開口問一句「老闆,這條魚來自哪裡?」,基本上口說無憑、也難以追溯。

台灣推行困難與責任歸屬有關

基隆市產業發展處海洋與農漁發展科科長蔡馥嚀與《食力》分享,以台灣目前的現況來說,漁獲的追蹤追溯實行上有一定的困難。

首先,雖然漁業署已經導入智慧化系統、建立QR code的漁船追蹤制度,但以漁民的現況來說,年齡偏高,使用數位工具相當困難,另外地方政府對於魚市場的管制也不全面,若市場不是歸屬於公家單位,地方政府最多能做到的只有環境衛生的監督,並沒有辦法實際對漁獲的來源有辦法加以管制,這樣的情況也導致了想管卻管不到的狀態。

「漁業署、在地政府漁業課與漁民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角色是漁會。」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說,雖說如此,但漁會其實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機構,甚至有自己獨立的財務,且在權責上並不用管理漁民或執行漁業政策,多是以宣導、輔導的角色存在,因此難以像日本一樣發揮監督管理權責。

此外,在地漁會的管轄範圍僅限於港區的環境衛生與港區地磅站,「漁會比較像是政令宣導的平台單位」蔡馥嚀說,能做到多遠的事情就看在地政府或是漁會願意出多少力,以漁業署所規範的「鯖鰺漁業管理辦法」來說,由於過度捕撈的狀況,使得鯖魚與鰺魚在捕撈的數量上需要加以管控,而基隆漁會在八斗子漁港實行上非常積極,在港區內架設多支監視錄影器,為的就是希望可以落實監督的角色,讓所有載魚的貨車都確實過磅、登記,若是被攝影機抓到有落跑不過磅的行為,便會加以追蹤並予以警告,再不聽就會根據法規的裁罰辦法做處理,「基隆漁會是真的有心想把這件事情做好,所以這件事才能落實得這麼徹底」蔡馥嚀說。

但整體來說,漁民仍有販售漁獲完全的自主權,目前也沒有強制規定需要向政府報備,也沒有第三方監督單位與系統性的管理方式,主管機關只有事後稽查,而無法事先預防,導致在海鮮標示上幾乎可以說是各說各話、難以明確對照。

借鏡日本,在地漁會如何盡到管理職責?

產地管理要怎麼做?「台灣不是不能做,而是應該從地方漁會開始做起。」台灣永續鱻漁協會白尚儒理事長說,為什麼地方漁會之於產地的管理來說如此重要,就是因為海域廣闊,海洋資源豐富,「只有在地人才會了解在地漁業文化。」白尚儒說。

日本與台灣同樣是島國,土地面積大約是台灣10倍左右,同樣具有豐沛的海洋資源之下,為了有效管制水產品流向,是由在地漁會直接負責這項任務。

日本在地漁會的管制方式是「漁民實名制」,要捕撈漁獲都必須加入漁會,根據漁民的漁船、捕撈的魚種、使用的捕撈方法等都需要據實登記,漁會才會對登記的漁民所捕撈的漁獲,核發漁獲產地相關證明。

此外,打撈上岸的漁獲會透過分級揀選之後,分成不同價格帶,並由漁會給予相關的認證標章。這樣的制度下,帶給漁民一種變相的榮譽制度感,自己打撈的漁獲等級很高不僅值得驕傲,對於消費者來說也能在同樣的品質下,選購自己能負擔的價格品項,如此對於水產品的選擇多元,也不會因為有對於昂貴海鮮的迷思,而較少採購某些魚種,同時也就能解決消費者對於魚種的認識與認知。

日本水產廳2021年新制,強化在地漁獲與進出口管理

另外,日本的水產廳(相當於台灣的漁業署),對於水產品輸入輸出在2021年有最新的嚴格管制,日本國內的漁獲全部強制實施漁船(漁民)、貨物批號、相關紀錄與輸出合格證明等,對於輸入的水產品,則是須由輸入國的政府機關單位核發相關證明文件,並提出輸入申請,申請通過才可進入日本販售。

在地漁會也可負起推廣漁產地方特色的責任

以農產品為例,若是一個產地做出口碑品牌,不僅是消費者或爭相慕名而來,農民們更是對於自己能產出令人驕傲的產品感到自豪。

這樣的模式當然也能套用在漁產品上,日本豐富的海域資源帶來豐沛且多樣化的漁獲資源,讓在地漁會利用本地特色,從認證一路到品質、產地、批號追溯的一條龍管理,不只是讓消費者更安心,更能為當地的漁民創造出漁產品的新價值。

一直以來,海域不明的灰色領域與保存期限竄改,都是台灣海鮮水產品不斷發生的狀況,這類相關問題並不是無從解決,台灣的海鮮多樣化,或可借鏡日本在地漁會的管理,將在地漁獲變成一種值得驕傲的在地文化,加以利用豐富的資源樣態來優化管理模式,未嘗不是一個可以思考精進的方式。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海鮮混充不只是欺騙消費者而已!魚種分不清還可能有食安漏洞
你知道你吃的土魠魚羹是什麼魚嗎?土魠是俗名不是學名,不同魚種價差可高達3倍!
如何分辨水產新鮮度?海鮮專家傳授簡單3步驟挑出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