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坐落於台北市文山區新光路與指南路中間小巷的神秘茶行「勝水號」,創辦人呂學宜從小接觸茶產生其愛好,促使他考取泡茶師證照,並以開設茶行,期盼讓更多人能品上一口好茶,認識喝茶的文化。

撰文=王彥(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四年級學生)

若干年前我初至政治大學,對這所座落於文山區寧靜一角的學校還不甚了解,加上通勤生的身分,一年級時我都幾乎只有在指南路上覓食,不曾深入附近的街角巷弄。但隨著在政大度過的歲月漸長,我滿足口腹之慾的觸角也隨著朋友的增加,慢慢往各處開枝散葉了出去。

隱藏於巷弄的神秘茶行 名號稱之「勝水號」

然而,在新光路與指南路中間的小巷裡,有一家我總是經過,卻一直沒有踏足的店鋪存在。並非它的外觀與門面無法引起我的興趣,而是因為它和校園附近其他的飲食店之風格有著極大差異,有些讓人難以接近:它的氛圍如同一幢修士的家屋,大隱隱於市,半掩的木拉門、擦得特別光亮透明的窗戶,往內探頭,可以看見各式的茶葉及一幅「且座喫茶」的字畫——它就是「勝水號」,一家置身恬靜一角,透出陣陣文人墨客氣息的神祕茶行。

1981年出生的呂學宜是「勝水號」茶行的創辦者,他從正式開始學茶一直到2023年的今日,斗轉星移,匆匆也過了近14個年頭。談到對茶產生興趣的契機,他認為兒時長輩們的日日泡茶,是他一頭栽入茶的世界的開端,「其實喝茶在我小時候那個年代,是一個很生活化的東西,朋友來拜訪會喝茶,談正經事的時候也會喝茶,總之,生活中處處都有茶。」

茶是呂學宜生活一部分 也是與人交流的契機

而隨著他年齡漸長,呂學宜進入了古典家具業,不僅聞著茶香,也開始聞著木頭香。與客戶洽談時,他總不會忘記為對方沏上一壺好茶,除了闡述紅木家具的好處,也開始將茶的知識與故事融合進談話中。他希望交易可以「不只是交易」,而是能讓對方了解更多文化與知識,「做生意做10分鐘,喝茶喝4小時」,隨著長年沖茶,呂學宜也不知不覺開始對「茶」這位在商談過程中的第三位朋友,產生了想進一步深入學習的興趣。

呂學宜學茶至今已超過十年,時間淬鍊與不斷學習使他成為台灣茶領域不可忽視的人物。(圖片來源:呂學宜提供)

泡茶是門學問 呂學宜為此前往中國、日本深造

正式踏入「茶」世界的第一步,呂學宜進入了我國的「陸羽茶藝中心」學習基礎。談到在陸羽學到的東西,他打了個比方,「很多人在茶行買了一泡兩千塊的茶,但往往回到家之後,卻怎麼泡都泡不出老闆泡的滋味,這就是茶師的專業性。」呂學宜笑著說。

術科方面,他在茶藝中心學會了精準地控制時間、水溫與茶葉量,也練習了幾十種茶葉的泡法與不同茶器的應用與理解;學科方面,他則研讀了「茶的歷史」,囊括了唐、宋、明、清四朝著名的茶人著作與背景故事,可謂於「軟」、於「硬」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最後他也順利通過考驗,取得了泡茶師的認證。然而,呂學宜並未止步於此,往後的日子裡,他更前往中國、日本等地學習更多元的茶文化,吸收了不同的技術與內容。悠悠14年歲月,今日飽含知識、已獨力開設茶行的他,和28歲甫敲開「茶」的大門的呂學宜相比,早已非同日可語。

緣於一口好茶開設茶行 寄與政大商圈品一口茶

正如同熱愛將「茶」介紹給更多人認識的性格,呂學宜會在政大附近開設茶行的原因,同樣也是為了推廣「茶」的美好給周遭的人們,「因為我發現,政大附近當時正缺少這種風格的店舖。」呂學宜說。他認為,政治大學以文、法、商三個領域聞名全國,相較其他理工科大學,學生與附近居民似乎多了一股文化藝術氣息,如此薈萃之地,比起台北其他地方更應該存在一家茶行作為基地,將茶文化與整個文山區的特色由內而外發散出去,「我期待政大附近也可以出現第二條像永康街,或者溫州街這種充滿文化感的一條路,使整個商圈的質感可以向上提升。」呂學宜強調。

除了在政大附近開設茶行的原因,呂學宜也談到了他發揚茶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價值,「我認為『堅持品質與特色』和『跨界交流』是我的兩個想法和準則。」他舉例,日本的拉麵之所以能聞名世界,就是因為拉麵師傅們對於傳統技法的堅持與傳承,使其能夠流傳幾十年而不間斷;同理,做茶時一樣也要注重承先啟後,創新固然重要,但前人奠定的基石也必須保存並傳頌後世。

另外,除了弘揚茶的光輝過往,下一步就是朝「跨界」發展。呂學宜談到,茶其實就像一個導演,它可以把各種元素都包含進喝茶的過程中:一間茶室裡面,可能會有掛畫、焚香與插花,這些事物雖各自都能獨立成一個專業領域,但在茶室中,他們就都是為了「茶」而存在,「茶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能將這些東西串聯起來,只要它出現在茶室中,其他東西便都是圍繞著它應運而生。」藉由茶這個主題,花藝、字畫、線香產業的人們便得以齊聚一堂,互相交流彼此的特色與內涵,進而創造出新穎的美感體驗。

茶藝始於西漢 品茶不再簡單而是欣賞與品嚐

其實中國茶藝於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王褒的《僮約》便寫到,當時的人們沖茶已出現專門的沖泡器具,品茶結束後也會善加保存收藏,雖然《僮約》中並沒有記載詳細的品茶順序,但從時人對茶具的敬重,便可推知當時飲茶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飲用飲料,而是開始晉升為藝術形式去欣賞與品嘗。

年代到了魏晉南北朝至西晉,品茶的整個過程相較過去又變得更加複雜且規範化,從泡茶用的水源、茶器,到煮茶與宴客,都已發展出了多元且有趣的流派與文化。

勝水號內有著插花、掛畫、焚香等傳統藝術元素,與甘潤的茶湯相互輝映。(圖片來源:呂學宜提供)

台灣茶有原料與人才優勢 期盼茶產業分工能更明確

最後,針對台灣的茶產業,呂學宜也提出了一些期待、想像與看法。「台灣是烏龍茶的一個很重要的產地,台灣人擁有優秀的製茶工藝,我覺得『細節的表達』是我們的優勢。」呂學宜自信地表示。

在國外,要讓茶飲獲得花的香氣,通常都必須額外添加香料或加工,但台灣的製茶技術在細節上,已經達到能透過發酵度不同,呈現出各式各樣不同花種的嗅味覺感受,「蘭花香、桂花香、梔子花香,台灣能在如此細微的地方做出細緻且獨樹一格的特色,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強項。」呂學宜說。

然而,既然談到了台灣茶的好,那就勢必會有一些尚能進步的空間。呂學宜認為,台灣製茶的「分工制度」是可以改進的重點項目,「舉新竹東方美人茶的例子來說,他們從種植管理、茶葉製造到茶葉的行銷,分工都非常的明確。」他認為,台灣的茶農有時都必須身兼多職,不但工時極長,產量還可能因為需要以少量人力完成一條龍作業,無法得到顯著提升。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種茶的好好種茶、製茶的好好製茶、賣茶的好好賣茶」,各自將自己的專業臻至完美,才能用最少的力氣,做出最好的成果,「東方美人茶的製茶大師徐耀良、楊瑞隆、姜肇宣等師傅,客人是『指名要買他們做的茶』,將自己的專業做到極致,就是這麼一回事。」呂學宜舉例。

擁有泡茶師專業證照的呂學宜,至今除了茶行生意,也穿梭在各大校園教授茶藝相關課程。(圖片來源:呂學宜提供)

呂學宜致力推廣茶文化 走出台灣茶的又一村

那天自日正當中至日暮西沉,在悅耳的樂聲和溫潤的手沖茶陪伴下,我和呂學宜茶師相談甚歡,從天南聊到地北,不只聊茶,也聊生活、時事、職涯與運動。呂先生有一句話特別觸動我,「身為茶行老闆,懂茶、泡茶、聊茶是一定需要精熟與了解的,但真正使一位茶師成為特別的關鍵,就是『個人風格』。」他對茶的見解之專業、對歷史了解之淵博,加上「以推廣茶文化為己任」的胸襟與好客的性格,都在在構成了他獨具魅力的人格特質。

在訪談最後,我請教了他一個問題:「如果用三個形容詞形容自己,您會挑哪三個呢?」沉思許久之後,呂先生給了我一個與眾不同的回答,「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應該是由我自己來說,應該是我身邊的人們和我相處之後,由他們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讀到這裡的各位,或許也能親自走訪一次這間韜光養晦的神祕茶行,與呂學宜茶師一起走進茶與文化的世界,並在拉開木拉門、即將離去之時,為這題填上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特別答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好的茶葉價錢高不是沒道理!工藝、種植地、時間都是影響因素
【包裝多工】難懂的泡茶技藝、他用濾掛來解決!東茶西泡的百二歲把台灣茶推上國際
品茶不分年齡!嘉義青創團隊拓展茶文化與品牌建立 突破「長者才喝茶」框架、賦予年輕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