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農委會種苗場為提高國產馬鈴薯的品質與產量,育成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不但對環境的耐候性高、對晚疫病的耐性表現佳,更有著加工與鮮食兼用的特色,有助於提升國產馬鈴薯的商業價值。

整理=編輯部

美食當前的誘惑,總讓人無法抗拒!當洋芋片、薯條、薯餅或馬鈴薯泥放在你我面前,可口誘人的滋味,總讓人嘴巴無法停下。說起這些美食的原料——馬鈴薯,在人類餐桌歷史上,佔有極大篇章的故事。

台灣馬鈴薯栽培歷史悠久,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為提高國產馬鈴薯的品質與產量,除投注大量心力建立馬鈴薯健康種苗繁殖制度,更為強化國產品種的多元應用價值,近年更育成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有著高產量、高品質、加工與鮮食兼用等多種優點。

種苗場育成高產量、高品質、加工與鮮食兼用的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圖片來源:種苗場提供)

「種苗6號」的耐候性與晚疫病耐性優於主流品種克尼伯

種苗場說明,「種苗6號」自種植至採收約需100~110天,屬於中生品種,株型表現直立,莖粗且葉色為綠色、葉長約32公分、葉寬約22公分,塊莖為短卵圓形,薯皮黃色,薯肉白色。相較於目前台灣主流市場品種克尼伯,對環境耐候性及晚疫病耐性表現佳;在產量表現上,具結薯量與可售薯比例高,且不易裂薯等良好特性,每分地產量約3~4公噸。

「種苗6號」屬於中生品種,株型表現直立,莖粗且葉色為綠色、葉長約32公分、葉寬約22公分。(圖片來源:種苗場提供)

此外,在用途上,兼具加工與鮮食兼用特色,經加工廠適用溫度儲藏(10~12℃)後,具低還原糖與可製成洋芋片特色,薯片金黃色、薯味濃郁且褐化比例低,具優良加工潛力,在鮮食亦具有粉嫩口感與濃郁風味,也可兼用於烹煮等多元應用。

「種苗6號」兼具加工與鮮食的用途,甚至可以製成洋芋片!(圖片來源:種苗場提供)

「種苗6號」為加工與鮮食兩用品種 頗具商業生產價值

種苗場指出,「種苗6號」種植方式可依一般馬鈴薯慣行栽培方式管理,建議選擇排水良好及富含有機質之土壤栽培。定植後約2~3天進行溝灌,以不淹至種植種薯高度為原則,萌芽出土後,依土壤濕度,適時灌溉,定植60天後逐步減少灌水量及次數,並於採收前10天停止灌溉工作,建議可於秋作定植後約100至110天採收塊莖。

種苗場表示,「種苗6號」與克尼伯同屬加工與鮮食兩用品種,且在產量表現及環境耐性均優於克尼伯,未來推廣可期待減少農民與生產者在農藥施用與栽培管理上的負擔,並提高生產者種植意願,對於國產農糧生產與減少進口替代均具效益,且更具商業生產利基。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為何馬鈴薯發芽不能吃,地瓜發芽卻能吃?
全球第4大糧食作物「馬鈴薯」!曾被謠傳吃了會得痲瘋病?
你愛吃的薯條靠他引進!養成台灣人愛「脆薯」的幕後推手:頤士達總經理陳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