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全台灣8個農業試驗單位在發表稻米的新品種前,都得送種子到臺中區農改場栽種,經過品飯員鑑定,確認外觀、口感、香味等達到一定水準,才有機會正式發表命名。

撰文=飯人團隊(一群熱愛米食、對於台灣米的傳承與故事深深著迷的人,成員涵蓋鍋具達人、專業廚師、關心飲食與農業的文字工作者、紀錄片攝影師)

你知道你家買的袋裝米是哪一種米嗎?其實,對消費者來說,大概只有這幾年變成國民愛用米的「臺稉9號」比較朗朗上口,其他大概很少有人會去研究自家飯桌上的米粒,究竟是「臺中194號」、「桃園3號」還是「臺稉XX號」。畢竟一聽到硬梆梆的編號,就難免令人頭暈、記也記不住,因此各地農會和碾米廠很聰明,包裝時會再冠上商品屬性名稱――例如臺農71號=益全香米、高雄145號=晶鑽米、桃園3號=新香米、臺稉9號=壽司米、臺南11號=驚為天米……。

至於池上米、關山米,純粹指的是栽種地,可就和品種無關了。「來自池上的米」,可能是臺稉2號、臺南11號或是高雄145號。由於臺灣人向來對於品種沒那麼講究,碾米廠收購各地農家的稻米後,標準程序為集中混合處理、篩選、碾製、包裝,因此,大部分賣場銷售的米並沒有刻意將品種區分出,只有部分明星米會在包裝上特別強調品種。

可以說,編號才是米品種的正式大名,但這些號碼又是怎麼來的?其實,臺稉9號、臺南16號、或高雄139號等等,都是來自農業試驗所或各區改良場所培育的編號,早期清一色都以臺稉開頭,後來才冠上單位名,如臺農71號誕生自農業試驗所、高雄139號來自高雄農業改良場。臺灣以稉稻為大宗,其他不同種類的稻米如秈稻、糯米、秈糯等,則會特別冠名,如臺中秈10號,會多標示稻米種類。

吃飯的好本事──造訪全臺唯一的米質實驗室
飯人團隊探訪了位於彰化縣的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直擊全臺第一間、也是唯一的「稻作與米質改良研究室」。除了和其他農改場一樣研究育種,他們還有一項很特別也很重要的任務――品鑑米飯。這裡的品飯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沉浸在飯香裡,1年要吃上百種米,最厲害的專業技能之一,就是「拿出吃飯的本事」!

「全台8個試驗單位(含臺中區農改場),發表新品種前,都得送種子到臺中區農改場栽種,經過品飯員鑑定,確認外觀、口感、香味等等達到一定水準,才有機會正式發表命名」。品飯員的資歷多達10年以上,豐富的「吃飯經驗」積累出非常精細的品米能力。第一次聽到「品飯員」這種工作,多數人都很難想像,究竟米飯要怎麼評鑑品評呢?跟品酒、品咖啡類似嗎?其實,品米,正是為稻米品質分級最重要的把關工作。

品飯員不一定是來自實驗室的育種研究員,也包括管理稻田等從業人員;先決條件是平時不能抽菸喝酒影響味覺,其次必須通過感官篩選與正式訓練。他們必須從米飯的外觀、香氣、口味、黏性、硬性,一一為各品種打分數,並進一步去分析背後的譜系、病蟲害等資料。換句話說,品飯員也等於是新品種稻米推到市場前的守門員,他們提供的參考數據很重要,畢竟獲得A級以上的米,才會正式面對市場。

研究員告訴我們,未來每個月還會增加對不同品種儲藏期的評比,可建立客觀的標準,讓品質管控更為全面化。這些參考數據可以做為品種等級的分類,也可以成為輔導各改良場在品種、育種方向的參考指標。

品飯的眉角:不含糊、不能囫圇吞
吃飯對品飯員來說可不輕鬆、更不能含糊,每一次的品飯流程需要8~10位品米員同時進行,一共4種米,其中「永遠的對照組――臺稉9號」,是品飯的標準米。每一種米飯都各自享有「被吃掉的優先次序」,以避免味覺疲勞,因此每一位品飯員盤內的米種,放的順序都不同。他們拿到盤子會先標上米種編號,照順序從不同的電子鍋各舀出一勺飯,一共舀出4種,之後再就同樣品種重新進行另一輪試吃,以示公平。

那麼開吃以後,要評比哪些標準呢?
1.看外觀:看米粒形狀是否飽滿、油亮,米粒大小,米粒顏色是否潔白或略帶黃色,以對照組為主,記住其外觀,然後旋轉盤子,讓每一個品種在同一個角度比較,避免光線角度不同,影響評比。

2.聞米香:先聞對照組的味道,記住味道,再聞不同品種米香。

3.辨口感:從口味、黏性、硬性,來評比口感,每一次都要先嚐對照組的口感;其間,在吃下一個品種之前,都要先喝白開水,沖掉上一個品種的味道。

延伸閱讀
米裡面有砷,到底該不該擔心?
天然是真正的初心 創造糙米米粉的源順食品
A.I.又來搶工作了 這次是麒麟釀酒師!

內容來源=《飯人食堂》,寫樂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