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多數人以為「酒精濃度40%」的威士忌最能讓味道和商品風格達到最佳狀態;然而,實際上這個數字只是當初威士忌生產國在相關法規中所訂的一項規定罷了。

撰文=和智英樹(品酒專家)、高橋矩彥(設計公司STUDIOTACCREATIVE創辦人)

像我這樣喜歡喝便宜酒的人所買的酒款,不需要確認酒標也可知道酒精濃度通常一定是「40%」。而且不只便宜酒是40%,這個數字甚至中、高級酒等威士忌中大概有8成都是如此。

可能會有很多飲者直覺以為:「這一定是因為40%左右的話,能讓酒的味道和商品的風格達到最佳均衡的狀態」,以為40%這個酒精濃度是「神的旨意」般的數字。然而,實際上這個數字據說只是威士忌生產國在酒類相關法規中所訂的一項規定罷了。

早在19世紀,就從美國開始規範波本威士忌的酒精濃度

例如美國的波本威士忌,1897年為了驅逐品質低劣的威士忌,因此制定了「Bottle in Bond」這個品質保證法案,規定裝瓶時酒精濃度一律都必須達到50%。也就是說,在一個酒廠裡所製造出來的原酒,必須要在兼具保稅的熟成倉庫裡經過4年以上的熟成,接著還要讓酒精濃度保持在50%才能裝瓶。如果符合這項法規,便可在酒瓶上貼上「Bottle in Bond」或是「Bonded」等有政府掛保證的標示。

然而,這項法規到了1989年就被徹底廢除掉了。取而代之的新法在內容上改成:「酒精濃度40%以上,並經過2年以上的熟成」,條文變得相當溫和。從此,酒精濃度維持在40%是庶民等級酒款的最底線,這樣的概念便深植在波本威士忌界裡,同時在飲者間流傳開來。

接著,擁有廣大蘇格蘭威士忌消費市場的歐洲,在成立歐盟(EU)之後,同樣也是規定蒸餾酒的酒精濃度必須達到40%以上才能標示為「威士忌」。也就是說,40%這一個數字成為了是否能稱為威士忌的底線。不過同時,當然也開啟了置於庶民酒款之上、專為適合上流階級喝的高級(雖然不是很想這樣稱呼)酒款的市場。

威士忌「40%原則」只是生產者的權衡考量

另一方面,對威士忌生產者而言,由於這條法規所制定的(酒精)最低濃度在維持一定的味道品質與酒稅上也較容易取得平衡,考量這種等級的酒應該會賣得最好因而努力生產這些酒款,結果讓這類的酒充滿於全世界的酒架上。

此外,如果是同一品牌但是有多種不同酒精濃度的酒款,這時通常都會以熟成的年數來區隔酒的等級;然而,如果將熟成年數相同的酒款擺在一起比較看看的話,會發現酒精濃度越高的喝起來味道會更濃,感覺也似乎會更高級(?)。同時,其等級的差異也會立即反應在價格上,因而讓我們這些醉漢只能默默地搖頭嘆息。

日本酒稅轉換讓進口威士忌價格下跌

將目光移回到日本的威士忌現況——因為稅制改變,導致進口威士忌竟然賣的比原本的生產國還要便宜,這真是太值得慶祝了。會這樣,是由於酒稅的分類在2006年做了變更,原本屬於「威士忌類」中的酒類被劃分到「蒸餾酒類」,因而形成了這種特殊現象。

接著,酒精濃度40%這個數字,在一些特定等級的酒款中則成為了「鐵板一塊」的固定數字。目前這樣的狀態,不分東西方,普遍皆然。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內容來源=《世界威士忌 嚴選150款:WORLD WHISKY IMPRESSION 150》,三悅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稀有威士忌造假猖狂!科學家發明人造舌頭打擊假冒威士忌!
有黑歷史的無色烈酒「琴酒」為何能翻轉雞尾酒市場、化身經典調酒「琴湯尼」?
「混酒」容易醉?是真有其事還是其實是你喝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