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新加坡從2020年4月禁止內用後,小販中心同樣面臨生存危機。一年多來,在政府鼓勵、民間與個人積極協助下,小販們靠上架社群媒體增加曝光、使用無接觸支付、配合外送平台等作為,得以挺過非常時期,見證了新加坡跨世代、跨產業攜手合作的奇蹟,讓小販產業與文化更升級。

採訪·撰文=羅璿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又稱熟食中心)」與台灣夜市有幾分相似:皆提供便宜、快速的在地餐點,都是地區中熱鬧的社交聚集地,同時也都是當地重要的文化基地。

然而,小販中心不同於夜市,受星國政府統一規範,無論是攤商營業、衛生打掃、招商承租上都由中央主導。再加上新加坡2020年比台灣更早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疫情前新加坡小販中心長期以來面臨高租金、世代斷層、無法跟上新加坡高速經濟發展等多重壓力。疫情爆發後。2020年2月底,不少小販表示業績跌半,也來到壓力高峰點。

不過,從新加坡全國2020年4月進入封城來,民間個人與團體大舉在政府宣佈封城當天創建Facebook社團集結全國超過30萬個小販以數位行銷方式幫助營運,新加坡政府大力協助無接觸數位支付的轉型,以及從外送平台、媒體業與社群紅人都一同合作協助小販學習相關數位知識,讓服務、經營與科技採用更精進。

疫情,可以說是為新加坡小販上了一堂精彩的數位轉型課。

小販中心是星國文化遺產,從政府到民間老少共同守護

新加坡小販中心約於1950年出現的、累積至今已有約70多年歷史,即使新加坡經濟發展快速,依然是該國重要的文化與集體記憶,更於2020年12月16日獲選為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16年,有2個新加坡小販攤位「香港醬油雞飯·面」和「大華豬肉粿條面」摘下米其林一顆星,成為世上首次有街邊攤商獲取米其林星級肯定。

「小販中心遍佈新加坡每個角落,從華人、印度人到馬來同胞的攤位,甚至西餐都有,有包容萬象的美食。」新加坡全國商聯總會副會長小販部主席劉福記表示。「它是很多朋友社交的場所。此外,許多小販都是從小就做起,不管是常見的粿條、魚麵、雞飯都有獨門配方,見證了新加坡最厲害的料理手藝。」

正因為小販中心集結了新加坡的多元種族、深入日常生活,更傳承了悠久的烹飪技術與文化,也讓非常時期的疫情間,從中央到個人,年老到年少,不同產業跨域結合,只為了保護小販生存,更為後疫情時代做好數位化的生存準備。

跨世代合作:全國小販上架社群媒體

疫情前新加坡小販中心長期以來面臨產業高齡化、無下一代接手的問題。而政府宣布不能「堂食」(也就是內用)後,平均60歲的小販們,更因不擅長操作數位工具而面臨幾乎要無法營生的風險。此時,新加坡年輕一代紛紛主動伸出援手。

金記潮州滷鴨現任老闆,同時也是第二代小販的周志偉(Melvin Chew),在2020年4月3日新加坡總理宣布封城當天創立「Hawkers United - Dabao 2020(團結的小販 - 打包 2020)」臉書社團,號招產業內外朋友加入分享自家小販餐食、地址、營業時間等資訊,協助增加曝光。至今已累積超過30多萬成員,集結全國110家小販中心。

「Hawkers united,團結就是力量。」自稱在小販中心長大的周志偉說:「非常時期不應該分你我。不該有食物的政治化,大家都要團結,用這種力量各自去幫助小販。」

專賣肉挫麵、砂煲飯的寶發傳統小食接班人吳國偉分享,當初他也立即加入Hawkers United臉書社團,因為社團規定每個攤商限定發一篇文,他立即分享了自家攤商的食物照、地點、價錢與電話後,立馬就接到下單電話。

「因為我們賣的砂煲飯需要20分鐘左右的製作時間,所以顧客先來電下單,可以減少他們現場等候時間,疫情下更有幫助。」吳國偉評論。 他略估,在社團發文後,單數大概成長了約30~40%左右。

吳國偉從2019年海軍陸戰隊工程師退任後,接手父親吳瑞華2001年創辦的小販時,身邊所有親友都不解為何要投身傳統產業,顯現出新加坡小販產業世代傳承的斷層、以及高齡化問題。「以現在來說,我們正在慢慢教導老一代如何更善用數位工具,目前還是轉換期。」

不過經過疫情的洗禮,「現在很多年長的小販,經過了去年(2020年),都瞭解科技其實是很重要的東西了。」周志偉說。

而除了全國共同唯一的臉書社團,在其他社交平台上也相繼出現相關hashtag、標註集結小販攤商資訊,如Instagram上出現的@wheretodapao(譯:去哪裡打包,即外帶之意),疫情下的社群媒體運用,不只是分享個人資訊,更見證了跨世代合作,幫助小販存活下來。

新加坡小販在疫情間靠社群平台曝光資訊,消費者可先打電話下單,再到場取餐,不需多做等候逗留。(圖片來源:吳國偉提供)

跨界合作:政府獎勵上架外送平台,啟動QR Code無接觸支付

疫情爆發後,新加坡政府直接減免5個月的店鋪租金、並給予3個月的補助,更大力支持小販們數位化,包括上架外送平台、啟動QR Code無接觸支付。

從2020年8月到2021年5月間,只要小販每個月達到20筆無接觸支付訂單,就可以獲取一個月300元(約6000台幣)的獎勵金,最高可領取到1500元(約30000台幣)。這對於本來就是小本經營的小販來說相當可觀,具有相當大的激勵作用。很快地,2020年底就有超過60%小販業者皆有開發了QR Code無接觸支付的服務。

劉福記表示,「這等於是好大的鼓勵。政府給了我們經驗跟幫助,因為獎勵金,很多小販搭上順風車,鼓勵小販去學習。」 周志偉也表示,「新加坡近年走進數碼化的世界,剛剛好機會來了。疫情盡量不要人與人接觸,用沒有現金的接觸比較安全。」

除了零接觸支付,新加坡政府也針對首次成交外送交易的小販業者補助500新幣(相當1萬台幣)。「很多人不上架外送平台是因為不懂英文、覺得很複雜。」劉福記解釋:「對此,政府也派出大使(即輔導員)到個別小販中心解釋如何上架外賣平台,其實想得非常周到。」

跨產業合作:始於疫情的持續教育

隨著確診人數下降、防疫政策鬆綁,新加坡小販依然持續拼升級,且有更多單位投入助力。2021年6月17日,由25個不同產業會員集結的「SG Together Alliances for Action」(譯:新加坡行動同盟)舉辦了首次針對小販能如何永久發展的外送商業模式會議。這個團體成員包括10名Bungkus, Deliveroo, Foodpanda, Grab, Oddle以及WhyQ等外送平台的代表、10位小販代表,更有Instagram與Telegram上的小販保育社群名人、同時包括新加坡媒體《海峽時報》副主編,可說集結了多個產業的重要人物。

目前有舉辦科技課程的新加坡全國商聯總告訴《食力》,正在籌備全系列的小販教育課程。除了現有的科技運用,更將教導老一輩業者如何拍攝食物照片、上傳與宣傳。

有了數位化服務,新加坡小販接下來的課題是精進攤位擺設與行銷。

「在現在的時代,除了要會拍美麗的食物讓更多人看到、會登錄外賣平台,更要懂得介紹食物的故事與歷史。」劉福記說。「再來,我們還要提升服務素質:包括怎麼樣讓攤位擺設更好,給人感覺每個攤位一個小小的攤位擺設整齊,給人一個亮眼的攤位,而不是讓人覺得現在的小販中心很骯髒。」

在新加坡,疫情給年長的小販業者強烈的警醒,體會到數位化的必要性,而隨著政府與民間單位在旁積極協助,小販在此一年間採用零接觸支付、上架外送平台,學會結合社群媒體做行銷,突顯新加坡不分年齡、產業的合作精神。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共識與團隊合作,讓劉福記說:「小販文化會失傳嗎?我覺得不會。也許接手的年輕一輩做法跟他們的父母不一樣,但還是一直有人來租攤經營,年輕人藉著小生意做成大生意,我相信新加坡小販的未來一片光明!」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夜市微解封憂大於喜?網友最擔心這10件事
藉「疫」使力加速升級!夜市從台灣庶民文化再進一階的機會點來了
【攤商控管】夜市攤商多且流動,防疫考驗管理組織的自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