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17年3月中,政府公告修正了「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引發民間強烈反彈,其背後數據代表的意義其實不相同。針對生產鏈的前中後端都應調整目前步伐,以根治台灣層出不窮的農藥相關事件。

採訪・撰文=劉倢妤

近年來,人聞「農藥」而色變,相關新聞一出,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負面情緒便會隨時爆發。但是農藥並非全然的壞── 它是「藥」,可以防止植物病蟲害無限蔓延以保障農產;它也是「毒」,施灑後可能會影響其他生物及污染環境,也可能會影響到人體健康。
然而人們往往不了解事件的全貌便斷然做出判斷。

農藥安全殘留容許量標準放寬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2017年3月中,政府公告修正了「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引發民間強烈的反彈,進而造成人心惶惶,不禁疑惑連新鮮的蔬菜水果都不能吃了嗎?以農藥「普拔克」為例,於木瓜、鳳梨及芒果等水果上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從原先的0.01ppm(百萬分之一濃度),修正至10ppm。標準一下子提高了千倍,感覺毒害程度也瞬間提高了千倍,人民為此感到恐慌也是可預想的。然而,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並不了解數值背後的意涵,因此在比較兩個不一樣的概念時,單看數字以比較倍數成長意義不大。

標準數值其實具有不同身份-細看「偵測極限」與「安全容許殘留量」

標準修訂前的數值0.01ppm,其實是「偵測極限」,代表當待測物劑量低於0.01ppm後儀器便無法測出樣品中是否含有該物。一般來說,因為有些台灣非常見的農藥與農作物間的搭配並未經過科學評估,所以先將農藥殘留容許量定為 0.01 ppm,目的是為了測出農藥的殘留的有無。而標準修訂後的10ppm 則是經過科學完整評估下,包括經過無毒動物劑量、安全係數的處理並依據各作物國人每日平均攝食量所分配下所得出的殘留量標準。

因此,該次法規的修正,將0.01ppm修正為10ppm,真正的意義,不是因為「提升了容許殘留量」,而是「以科學化制定了真正的標準」,其實是更應該覺得安心的。

而且,因為有安全係數的考量,所以其實已經考量到各種最壞的攝食狀況,包括暴飲暴食特定食物或是未將食物洗淨、烹煮而直接生食等等。因此,只要人不是常常處於相同的危險攝食狀態,就算食用了有殘留疑慮的農產品,其實都還在安全範圍內。因此,只是比較兩個數值前後倍數差距、就開罵的話,其實是沒有確實了解事情全貌的莽撞行為。

制定殘留標準後 為何超標事件還是層出不窮?該怎麼辦?

針對農產品生產的源頭端,必須對「安全用藥」進行把關,方能減少農藥殘留超標發生的機率。若只是單從管控後端市場面來做努力的話,便容易有治標不治本的狀況發生。

對此,茶葉專家及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陳右人教授表示,農藥的管理者,例如農藥商人等,應取得植物保護相關證照以讓具有正確用藥觀念者遍布率更廣。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馮海東也表示,未來會更加強在教育相關農事人員包括農藥管理者及農夫族群。其中包括植物及自我保護、安全農藥的使用以及安全停藥期。

安全停藥期為防檢局委託檢驗機構根據不同農藥施加於不同作物上後自然分解狀況下的殘留情形,若某特定天數後該作物上的農藥殘留數值低於或等於安全容許殘留量後,便依據制定安全停藥期。防檢局局長馮海東更進一步說明,於2014年開始,購買農藥方面已實行登記制度,也就是農民在購買農藥時,農藥商會詢問農民的農藥用途,農民也能從農藥商方得到購買證明,證明該農藥是由農藥商所推薦的。藉由此監督方式,也能阻絕弊端的產生。

至於田間及市場抽驗的實際層面上也為一大考驗。檢測人員到田間抽查某作物時發現作物已收割完畢,又或者是到市場端去抽驗時發現早已流入市面的狀態是未來必須構思如何解決進而避免的。

讓我們一起努力! 全民通識課-風險溝通 

農藥安全殘留容許量的修訂也因為民眾巨大的反對,使原本茶葉上農藥氟派瑞容許殘留量的修訂急轉彎而後取消修正,讓人不禁懷疑整個制訂農藥安全殘留容許量的過程是否正當、出了問題?

防檢局局長馮海東表示:「政策轉彎其實影響的層面很大,也會影響台灣對外的觀感,感覺我們的決策流程跟原則是可以經過操弄進而改變的」。

對此,國內植物病理權威及畢生致力於植物保護的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孫岩章教授表示,因風險溝通上的不足,政府須將風險量化的概念傳達給人民,讓民眾了解農藥與疾病間的量化後的數據關係。民眾及政府間的資訊漸漸對等之後,後續的討論及修訂才能實際幫助到台灣。民眾對於平常不常接觸的議題,也能利用網路隨手查詢相關名詞及資訊,才不會一味被各類主觀論述所帶著走。

延伸閱讀:
殘留不代表有問題 超標才是有違法!
殘留超標的「標」到底怎麼來的?
燕麥片農藥殘留 未訂標準便不得檢出合理嗎?
為何農作物會有農藥殘留?不能避免嗎?

參考資料:
什麼是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行政院食品安全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