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於2021年度3月執行水產品第1波抽驗專案,共計抽驗25件,其中1件「活石蟹」檢出重金屬鎘超標。

整理=編輯部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以下簡稱北市衛生局)表示,為維護民眾食用水產品之安全,於2021年度3月執行水產品第1波抽驗專案,前往餐飲業、傳統市場、超市等販售場所,共計抽驗25件,檢驗結果1件不符合規定。

衛生局抽驗共25件水產,1件件「活石蟹」檢出重金屬

北市衛生局表示,此次共計抽驗25件生鮮水產品,包含7件魚類、5件貝類、8件蝦類及5件蟹類,檢驗動物用藥多重殘留共48項、孔雀綠2項及重金屬(鎘、鉛、甲基汞),檢驗結果中,計1件「活石蟹」檢出含重金屬鎘1ppm(標準:0.5mg/kg以下),不符「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規定,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7條之規定,依同法第52條第1項第2款規定須沒入銷毀,另依同法第48條第8款規定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北市衛生局已令業者將產品下架不得販售,查產品來源為澎湖縣業者,已移請澎湖縣政府衛生局進行查處。

北市衛生局表示,台灣對水產品已訂有鎘、鉛、甲基汞等重金屬的限量標準,凡符合衛生標準的水產品,一般人在正常攝食情況下可安心食用。

販售業者應向上游索取自主檢驗報告,消費者應注意產品來源

北市衛生局建議販售業者向大盤或供應商索取自主檢驗報告,並呼籲消費大眾購買水產品應選擇具有生產履歷或信譽良好之業者,避免選購來源不明的產品,多樣化選擇各種大小魚類,勿偏好攝食特定魚種,才能均衡攝取到不同魚類所提供的營養素。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台灣海鮮混充層出不窮,從漁獲到餐桌,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
混產地賺取價差亂象多!該如何強化產地標示規範?!
海鮮混充不只是欺騙消費者而已!魚種分不清還可能有食安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