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現今常見的麵包「貝果」源自於德語Beugel,意為「圓圈」或「環」,17世紀以後在波蘭相當常見,成了斯拉夫族群的主食,而來自東歐的猶太族將此食物帶進了美國,甚至做起了買賣謀生,貝果進而在紐約等城市深根。

撰文=周惠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貝果的來源說法不一,有人以為這是波蘭猶太族群使用的意第緒語,這種麵餅原為婦女生產後親友致贈的賀禮。

「貝果」17世紀後就常見於波蘭  源自德語、意為「圓圈」

17世紀以後,這種食物在波蘭相當常見,成為許多斯拉夫族群的主食。貝果這個名詞源自德語Beugel,意為「圓圈」或「環」,因為製作貝果時,須在醒麵之後將麵糰製成環狀,然後置入水中煮過,再放入爐中烘焙,可以蘸上芝麻、罌粟籽,滋味芳香,且因為麵糰中間有洞,受熱較易且均勻,能產生焦香效果。但這種麵餅的製作方式在世界各地都有,例如土耳其的「芝麻圈」(simit,sesame ring),俄國與烏克蘭的「布卜力克」麵包(bublik)及中國的「光餅」,故未必為猶太人的發明。

東歐猶太人帶到美國  使其發揚光大甚至進入連鎖速食餐廳

倒是來自東歐的猶太族群抵達美國以後,多聚居於大城市中,一方面必須謀生,也須滿足猶太族群對於潔食的需求,所以有猶太商人開始製作貝果販售,加上東歐移民對這種食物並不陌生,需求量甚大,生意不惡,以後也發展出各種口味。貝果在紐約等城市中生根,甚至進入連鎖速食系統,成為早餐重要食材,除了搭配果醬之外,貝果還能加上燻魚、各種起司及醬料。

內容來源:《不只是盛宴:餐盤裡的歐洲文化史》,三民書局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月銷萬顆、讓網友傾家蕩產的魅力!貝果市場聲量大解析
英國國民小點「司康」到了台灣,為什麼從下午茶配角躍身專門店主角?
市售麵包從麵粉到內餡都有添加物!如何挑選美味又無添加的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