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若把茶、咖啡、可可這三種飲品在世界上的流布,依照時間、地點標出,幾乎可以拼湊出帝國主義時代,歐洲強權以殖民力量侵踏世界各地的足跡。直到如今,某些地區人們對飲品的選擇仍與政治認同有關。

撰文=Christian Grataloup(地理歷史學家,巴黎第七大學教授)

各個不同國家人民的漫畫版印象多在18世紀成形,也就是民族國家以現代熟悉的面貌逐漸凝聚生根的時候。從18世紀到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為止,各國紛紛編修自己的國家歷史,當然少不了加以美化雕琢,塑造特有的國家認同特色。但沒有任何東西比每天吃的食物更能代表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了。

食物等同於民族認同 但早餐卻沒人在乎?

歐洲各國的驕傲,雖已塑造深耕了百年之久,但對早上這一餐卻一點都不在乎。難道是因為他們深深明白這些喝了會上癮的飲料百分百的異國根源,所以打斷了將它們歸入國有文化的念頭?

的確,英國人幾乎就要認定自己是唯一真正懂得泡茶品茗的民族,但這樣說可能會招來中國人戲謔的反嗆:他們說的是同一種飲料嗎?無庸置疑的是,英國人是唯一喝茶加糖又加牛奶的民族。

咖啡算是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的傳統飲食嗎?但咖啡的最大消費國是瑞典,不僅平均每位國民喝下的量冠居全球,對品質的要求同樣舉世第一,他們購入的最高級阿拉比卡咖啡,數量高過其他任何國家(同樣以人均消費為基準)。

反而是一日當中的另外兩餐,午餐和晚餐,才是帶有國家認同的大菜上場的場合。各級政府無不使盡全力,爭取食物方面的文化遺產認證,認證後好像就前程似錦了,就像《法國美食》(repas gastronomique des Français)於2010年被聯合國文教組織(UNESCO)列為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但是沒有國家屑於用早餐食物來申請。

光是托詞早餐歷史太短,並不足以解釋各國的漠視,因為各國或各地認同的習俗,其實並不像國家主義分子或地區自治分子所聲稱的那樣久遠,只有極少數擁有悠遠的歷史。

例如,法國專業級料理可回溯到路易14在位時期,比起以異國飲料為主軸的新型早餐,頂多只早了數十年的光景,重點是當時早餐仍只是少數人專享的一餐,也就是西歐最有權勢的階級。

各國早餐食材差異甚小的特質,或許是一個比較能讓人信服的解釋,但這種說也不全然正確。早餐桌上的茶、咖啡、可可各代表了一份地圖,而這些地圖訴說的是一段關係錯綜複雜的史話。

三大地區飲品風潮從三大城市開始 早餐喝三杯 你就喝了整個世界

咖啡

雖說義大利不是世界最大的咖啡消費國,但義大利人跟這小小一杯的墨黑液體之間的關係卻非同小可。這一點舉世公認無庸置疑,或許只有那些仍用烹煮法(土耳其式)煮咖啡的國家會有異議吧。

故事要從17世紀說起:也就是義大利人開始往北方和西方推廣咖啡飲品、咖啡沖泡法和咖啡器皿的時候。在此同時,他們也把土耳其-阿拉伯國家的一項發明帶進了歐洲,也就是咖啡館。今日,世界大多數販售這款飲料的商舖都叫「café」,也是從義大利文轉換過來的。正因如此,廣義的大南歐區域——也就是說不僅限於地中海周邊,包含了法國、比利時和大部分的德國地區——還有東歐甚至北歐人民,每天早晨喝的都是咖啡。

相對的,茶卻沒有跨過地中海深入歐陸,而是之後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型英國公司掌握了所有加工製程之後才進軍歐陸。

很久很久以前,茶先是沿著絲路西進的,這從俄羅斯人消費的最大宗飲品是茶(不是伏特加)就可以證明它是直接受到亞洲的影響。也是在這裡發展出了一種大型茶炊(samovar,俄文直譯是「自行加熱壺」)。這項家庭器具也傳入了伊朗和土耳其。照理說,蒙古人愛喝馬奶茶的習慣應該會帶領俄國人走上喝奶茶之途,但基本上他們喝茶不加牛奶者居多。至於糖,很早就已經出現在俄羅斯人的茶杯裡了,或許是受到西方或南方感染。

茶依舊是歐洲大西洋沿岸地區的標竿飲品。雖然先鋒進口商是荷蘭人,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8世紀初便就後來居上,成為第一大進口商了,要特別說明的是,它是官方版的第一大進口商,因為走私品很快的就加入競爭爭利。這部分史學家難以獲得數據。

英國政府眼見國人對茶的迷戀逐漸升高且不見退燒,於是急忙加重茶葉進口稅賦,藉以美化財政大臣帳面數字。大家應該都記得這個加稅的政策點燃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提高茶葉稅,兼以獨厚印度公司的豁免措施,再加上未獲得殖民地區人民的同意,因為他們在西敏寺的國會沒有代表,終於爆發波士頓茶黨事件(1773年),為美國人的武裝起義揭開序幕。

可可

18世紀是晨間喝熱可可的全盛時期,之後熱可可就一直是西班牙單一國家的標竿飲料,一般多搭配炸物,尤與著名的吉拿棒搭配風味最佳。無須再贅述,今人熟知的可可是西班牙帝國將美洲印第安傳統飲料加以改良的樣貌,加入蔗糖調味也是西班牙人的創新。想當然耳,將可可引進歐洲的也只可能是西班牙人了。

所以有三大主要進口城:按照時間先後排序,分別是引進可可豆的塞維爾、引進咖啡的威尼斯,和引進茶的阿姆斯特丹,但阿姆斯特丹很快就被倫敦給取代了。

飲品是殖民時代的遺緒 當然與認同有關!如今飲品仍是政治表態

歐洲各國不同的殖民路徑反饋在歐洲早餐分布的地理區塊上。這種如鏡子反射的事實呈現一直持續著,因為每一個殖民霸權多少都把自己的飲食習慣宣揚到了海外殖民地。所以開普敦一如阿克拉(Accra,西非國家迦納的首都),百慕達一如吉隆坡,人們早上多喝茶。而且當地人喝茶一般都會加牛奶和糖。

茶在印度,尤其是早上喝的茶,卻引發了國家認同的爭端:國家主義分子意欲否定印度奶茶(massala)裡所有的英國元素,所以另外添加許多香料,像是荳蔻、薑、丁香(印度文「massala」原本就有混合之意),甚至直接把糖和牛奶加在茶壺裡。在東印度公司入侵之前,印度人偏好中國茶。大英帝國過去的殖民地,還有如今回歸中國的香港以往皆然。今日的香港可以看到中英式茶飲雜陳,而且略帶政治意涵。喝英式茶等於是在凸顯對當地的認同(只要帶著一把象徵香港自主派的雨傘喝),相反的,喝中國茶當然就等於表態支持回歸啦。

延伸閱讀
大航海時代讓食材流通全球 造就資本主義的誕生
用惡魔替啤酒命名?比利時啤酒反應殖民痕跡
從亞洲傳到南美洲 砂糖在全球種植的漫長旅程

內容來源=《百年早餐史: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