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近期台灣的餐飲品牌,包含全家餐飲、三商餐飲、開展餐飲等,紛紛拼上市櫃。為何會有這股風潮興起?從營業額規模排行日本餐飲界第3的日本大型餐飲集團SKYLARK HOLDINGS CO., LTD.(旗下擁有Skylark洋食品牌)為例,分析其近年來的發展策略,推論其上市動機,並探討日本餐飲業者如何運用資本市場提升競爭力。
近年,服務業積極叩關資本市場已成趨勢,無論是航空、餐飲、運動或零售,皆可見其身影。這股浪潮也席捲鄰國日本,其服務業發展甚至跑在台灣業者之前。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些業者爭相投入資本市場的懷抱?這次,我們將以日本餐飲業為例,探討這些業者上市上櫃的動機,以及如何運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強化自身體質與競爭力。
中小型餐飲業者 上市意願更強烈?
觀察日本餐飲業的上市趨勢,可以發現,除了大型餐飲企業外,也有不少中小型業者選擇上市上櫃。以台灣民眾較熟悉的品牌為例,客美多咖啡(Komeda's Coffee)2016年上市時營業額約46億台幣,鳥貴族(Torikizoku)2014年上市時營業額約40億台幣,大阪王將(Osaka Ohsho)2011年上市時營業額約49億台幣,吉豚屋(Katsuya)2007年上市時營業額約45億台幣。
事實上,50億台幣的營業額在日本餐飲業營業額排行中,大約落在70名之後。統計2006年至2016年這10年間,日本共有29家餐飲企業上市上櫃,其中19家營業額低於50億台幣,占比高達65%。由此可見,日本中小型餐飲業者似乎更積極擁抱資本市場。
產品生命週期與企業上市 提升附加價值是最終目標
那麼,究竟是什麼動機驅使這些企業上市?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的概念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有趣的是,餐飲業者上市前後的發展過程,與產品生命週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處於成長期或衰退期,企業的終極目標都是「提升附加價值」,而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則成為業者實現目標的重要手段。
接下來,我們將以日本大型餐飲集團SKYLARK HOLDINGS CO., LTD.(旗下擁有Skylark洋食品牌)為例,分析其近年來的發展策略,推論其上市動機,並探討日本餐飲業者如何運用資本市場提升競爭力。
「提升附加價值」為何跟資本市場有關係呢?餐飲業看似穩定,但在面對大型經濟災難時,財務脆弱度卻不容小覷。以日本餐飲巨頭SKYLARK為例,2019年疫情爆發前,其自有資金高達287億台幣,但僅僅一年後就銳減至246億台幣,蒸發了14%,相當於41億台幣。此外,日SKYLARK在2019年推測因有利息的借款等,當年需支付的利息高達8億台幣。
也因為這些資金變化對餐飲業影響巨大,如何活用資本市場的特性,對日本餐飲業者就是一則重要的命題,相較於傳統貸款,資本市場具有無需支付利息、規模槓桿等優勢,成為餐飲業籌措資金的重要途徑,也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那餐飲業者在成功進入資本市場後,要如何運用資金提升附加價值呢?以日本SKYLARK為例,主要策略聚焦於「投資」和「併購」。這兩項措施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相較之下,人力政策(留任,尋才等)雖然也需要資金,但需求的資金規模遠不及前兩者。透過投資和併購,餐飲業者可以擴大規模、提升品牌影響力、拓展新市場,甚至導入新技術、優化供應鏈,進而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增强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
提升附加價值之一:投資
2021年,隨著疫情趨緩,日本餐飲巨頭SKYLARK宣布計劃透過公開募股籌措近100億台幣資金,用於提升生產效率、IT投資、海內外展店,以及最重要的——業態調整和舊店鋪改裝。 SKYLARK預計將投入約20億台幣進行店鋪改裝,顯示其對於提升附加價值的決心。
對於餐飲業者而言,提升附加價值除了透過廚藝技術提升餐點品質外,店鋪改裝也是一種相對低風險的策略。裝修工程只要按照設計圖施工完成,就不需擔心產品品質不穩定或員工技術差異所帶來的風險,能有效確保顧客體驗的一致性。然而,硬體改裝需要龐大資金,透過資本市場籌資成為餐飲業者解決資金需求的有效方案。
提升附加價值之二:併購
上面提到日本SKYLA計畫籌措臺幣100億元資金,用於旗下超過15個不同規模的品牌,預計這筆資金將類平均分配,使旗下各品牌皆有機會受惠。而跟金額會類平均分佈到不同品牌概念完全不同的是,金額集中的「併購」。
2024年9月,SKYLARK宣布以接近51億台幣收購九州烏龍麵品牌「資さんうどん」。 臺幣51億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這項併購案的資金來源,也可能是部分利用資本市場籌措,以平衡利息支出和融資成本。
疫情深刻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型態和消費習慣。SKYLARK旗下品牌多為餐廳型態,產品單價較高,要觸及更日常、低單價的消費場景不容易。 而在併購單價低,日常用途的「資さんうどん」之後,有助於SKYLARK拓展不同客群,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進一步提升集團在消費者生活圈的整體附加價值,鞏固市場地位。
如同產品生命週期,企業發展在不同階段也會以不同方式進出資本市場
從日本SKYLARK的案例來看,企業上市後並非一成不變。SKYLARK在1984年上市後,曾於2006年選擇下市。原因在於當時SKYLARK 面臨業績衰退,需要大規模改革。然而,若要取得眾多股東和關係人的合意,改革速度勢必減緩。因此,下市後,SKYLARK與精簡的股東結構,能加速決策,使改革成效更快顯現。
待改革成功,策略奏效,且營運步入獲利軌道後,SKYLARK判斷大規模投資擴展的時機到來,需要再次運用資金,便於2014年再度上市,靈活運用資本市場籌措資金,發展至今。
由此可見,如同產品生命週期,企業發展也各有不同階段,會以不同方式進出資本市場。台灣近期服務產業上市櫃潮湧現,期待這些企業能運用資金,提供更多元附加價值,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多元的選擇。
【本文獲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這些業者為何走資本市場上市上櫃? 從這家日本餐飲業者探索動機!】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延伸閱讀
▶成功的餐飲改革應著重人與數據!從日本Skylark看出企業轉型的兩大要素
▶從日本企業Skylark看餐飲品牌發展!關鍵在多品牌開發策略與品牌業態轉換
▶日本7-11經營權爭奪戰、全家母公司也聯手伊藤家族開天價!有可能因此改寫日本便利商店版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