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先前與四川的「泡菜之爭」,韓國政府決定將Kimchi的外語譯名改為「辛奇」,以顯示韓國泡菜文化與四川泡菜文化之不同。

這陣子實在迷戀機智醫生生活迷戀得很兇狠啊!以往追劇都是熬夜拼命追完,這次竟然像吃到非常好吃的零食一樣,一點一滴慢慢啃食,就怕哪天追到盡頭,那便無疑是世界末日了!

在我拖住自己繼續看下一集,所以拼命看幕後花絮來彌補空虛時,突然發現一件不尋常的事情:咦?Kimchi怎麼通通被翻譯成辛奇?都說翻譯要「信達雅」(翻譯三難事:不悖原文、譯文通順、簡明優雅),但辛奇這名字怎麼看都像迪士尼動畫裡頭會出現的人物名稱啊!跟我們原先直觀反應到的「韓國泡菜」,實在天差地遠。

韓國將Kimchi譯成「辛奇」,區別與四川泡菜的不同

後來,陸續有國際新聞指出,韓國政府在先前與四川的「泡菜之爭」,引發兩國人民論戰的事件之後,決定將Kimchi的外語譯名改為「辛奇」,以顯示韓國泡菜文化與四川泡菜文化之不同。

這種文化意識建構的論述,要想講清楚說明白,可能得寫篇論文來交代,實在不是阿佐的專業,因此暫且跳過,不過我倒覺得有件事情我們值得討論。

直接音譯轉換更能突顯在國際間的本地文化

在阿佐過往的人生經驗裡發現,我的歐美朋友其實更喜歡我向他們直接表達所謂的「屬於自己名字」。比方說阿佐就是阿佐,我跟他們說我的英文或法文名字他們反而覺得很奇怪。同樣的概念放在食物名字,水餃就是水餃、粽子就是粽子、包子就是包子、蚵仔煎就是蚵仔煎、肉圓就是肉圓。

換言之,若非通俗性較高的食物,相較於字面形譯、意譯,他們其實更喜歡直接音譯轉換,再透過後續的補充說明,來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這也能使該國在國際間,更彰顯出自我形象。

尊重才是解決命名爭議的治標之本

也許,我們無需用別人的語言去解釋自己是誰。如今想來,也是,我在巴黎的時候,無論在工作叫食材時,或是閒晃外食,不管去到哪種風格的餐廳用餐時,說到Kimchi外國人都會很直覺想到「韓國泡菜」呀,誰管什麼「此泡菜非彼泡菜」的複雜之事?

你們稱呼什麼,我們就跟著稱呼什麼,是一種尊重。當然,台灣在語言使用上確實很難脫離中文的範疇,因此很多事情也難以有個清楚的界線劃分,這也是我在新書表述台灣味中,比較尷尬困難處理的部分。

語言文字這檔事啊,不較真都可以很輕鬆,若是要較真起來,恐怕是剪不斷理還亂。總之,尊重韓國對自己文化的命名權利,也樂見這件事情持續發酵成為新的用詞。況且,甭管什麼辛奇不新奇,配上什麼都好吃就行!

拉丁語系相對於中文音譯,更便於掌握日韓文發音

後來我與精通拉丁語系的友人聊起此事,突然回憶起來才發現,確實在巴黎的日韓餐廳及超市,對於屬於想宣揚的特有飲食文化,似乎大多數都採用直接音譯的方式,就連我工作的餐廳,叫貨也都用日文或韓文的念法直接稱呼。

不過友人對此表示,有這樣的現象,他認為是因為日韓文相對拉丁語系的使用者來說,確實是比較容易發音,所以接受度也比較高。
而中文的情況,比如早些年在巴黎有間名為珍珠Zenzoo的台灣餐廳,雖然為直接音譯,但顯然接受程度就沒有日韓來的廣,也許就是因為中文很多發音對於歐美人來說還是比較難的緣故吧?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延伸閱讀
海草越來越少、垃圾越來越多!南韓傳統海女面臨失業危機
珍奶才能代表台灣味?可別忘了台式飲料的經典代表:木瓜牛奶
吃牛排也能不講派頭!孫東寶開創平價台式牛排、寫下牛排大眾化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