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聯華食品選擇用零食撫慰社會弱勢團體,雖說零食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疫情下卻能發揮不同的價值。

口述= 汪姵吟(聯華食品公關)
採訪·撰文=李依文

聯華食品一直都有在做公益,面對社會上眾多需要幫助的人們,我們選擇把目標對象放在比較小的群體上,即使以捐贈金額上來看不大但是質很重要,所以我們會在捐贈前先了解需求,再根據需求來做捐贈,希望讓所有的捐贈援助都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零食在疫情下吃的是心靈慰藉

其實我們長年以來一直都有跟食物銀行的單位合作,疫情期間大家主要的目光都落在醫護團隊上,我們當然也有援助醫護單位,但我們關注到的是社會上那些原本就需要幫助的群體在大眾的焦點都挪到醫護上,這些弱勢群體很容易被忽視,以我們的了解食物銀行端也確實在社會資源轉移下有受到影響。

說真的其實我們的食品多數屬於休閒零食,我理解普遍的認知裡面認為不吃零食也沒有關係,這也是事實。但實際上了解過後發現其實這些社會弱勢或是團體也很需要所謂的「心靈慰藉」,零食或許吃不飽,但是絕對是可以起到撫慰心靈的作用,疫情下這樣的特點也就更彰顯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選在疫情下持續捐助,總共捐助了可樂果、卡迪那各6000包,希望可以將溫暖送到這些社會的角落。

不符產線規格需淘汰,品質無虞卻成食物浪費

我們幾年來都一直有跟食物銀行單位合作捐助,在工廠端的邏輯是這樣,我們有非常大量的產品需要控管,假設產品的即期時間可能還有一年,但是考量到過程中的倉儲、貨運時間甚至是到通路端上架等,只要超過允收有效期限的標準我就沒辦法使用,但不代表這些東西是品質不好或是有問題。食物銀行也認為這樣的資源很可惜 ,所以找我們配合,這些產品如果不使用掉,它無形中就是一種非常大量的浪費,這是任誰都不樂見也是我們很不願意的事情,所以我們選擇將這些產品轉為捐贈的角度回饋到社會上,我們也知道食物銀行不會誤會我們的意思,彼此之間的信任感足夠,讓我們放心跟他們合作。

現實層面來說,我們做這類產品的捐贈最擔心的,就是會被誤會是拿品質不好或是要過期的商品,捐贈給弱勢團體,但其實如果懂食品廠產線上產品控管的原則,就會知道我們絕對沒有這個意思也沒有這樣的意圖,所有送到捐贈單位手上的商品質都是安全無虞,且品質絕對沒問題的。

不設限幫助對象,持續關注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不同群體

其實除了食物銀行這塊,我們也持續有在做其他的固定捐贈,比如說兒童癌症基金會每年定期都有在做,這些癌症病童的小朋友多數是因為先天性基因的緣故所以生病,導致於從出生開始就在病房裡長大,過程中又會因為治療的關係導致於對自己的外表沒有自信,甚至會因為沒有辦法像同齡小朋友一樣上學而感到沮喪,這些都是我們第一線看到最真實的一面,所以像頭巾這類心靈慰藉上的物品我們也都有在做捐贈。

除此之外,我們也有關注到一些偏鄉小學,他們可能從學校的硬體設備,像是木製課桌椅都已經殘破不堪,甚至是有木刺可能會刺傷小朋友,到這種程度都還沒有經費去做更換,這就絕對會是我們想要幫助的對象。又或者是有國中棒球隊,但球隊的學生可能連球鞋都沒有,我們一次就把這些物品補足,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受捐單位其實很珍惜,當我們隔年再去詢問是否需要更替的時候,校方就直接表明說物品都還堪用,也希望學生不要養成每年都有新的可以換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也是一種教育的機會。

其實我覺得社會捐贈,就像是一塊板塊挪移到不同的受捐處,對於企業本體來說,捐贈給哪個單位可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對於這些需要受到幫助的單位其實每一筆捐助都很重要,所以我們也希望可以照顧到更多那些需要幫助,卻一直找不到援助的單位或團體,即使每一次的捐贈金額不大,但是每一筆都是很真心地希望可以發揮用最大的誠意與用處,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事物,這也是聯華做公益最大的初衷,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真食故事】政府紓困遺忘的一角!剛開店就遇上疫情的餐飲業者,根本申請不到補助
【真食故事】大家都覺得外送員很髒,但居家隔離者還是只能靠我送餐
【真食故事】人助不如自助、身為萬華人更要團結!一個月送出破6千個便當飲料支持醫護和防疫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