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和其他大專院校的食品科學系相比,東海食科系的特色就是不僅重視加工、同時也重視管理,目標就是要成為食品加工、管理知識最兼容並蓄的食科系。

採訪·撰文=勵心如

「我對東海食科系最驕傲的地方,就是有這樣一個食加廠(食品加工廠)。」希望創造事業公司經理、東海食科系第21屆的系友蕭詩怡說。唸書時期,她對東海食科系的生活最有印象的就是食品加工課程。

「印象非常好,對於我們未來可以做什麼,思考方向會更加明確,課程也有把理論變成實際操作面。」當時他們從食科系隔壁的畜牧系,搬來牛奶到食加廠加工,還自己做過罐頭、吐司、貢丸……等,「從過程中,把理論實際運用在食加廠。」她說。

如今在食品產業任職的公司的蕭詩怡,也時常回去東海尋找食加廠的資源來合作,「我們回去找老師,運用食加廠的資源,像是之前公司想做果乾烘乾也是和食加廠合作。」她說:「他們會協助改良、改善,這是食加廠最大貢獻。」

設500多坪食品加工廠,扮演產學合作一線平台

從1990年起,東海食科系就設立的500多坪的食品加工廠,供學生實習使用。至今已經成立約30年,是許多東海食科系系友就學時期難忘的回憶,也是把理論結合實務應用的重要場域,等於是食科系產學合作的一級戰線。

負責食加廠的管理、課程教授之一的東海食科系助理教授邱致穎,他本身就是東海食科系的系友,他分享,2013年回來東海食科系任教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申請產學計畫,運用他的蔬果加工專長,透過農委會參與了一個屏東的果菜市場開發案、蔬果產銷規劃,隔年開始跟各地農會合作。

「農民在做產品上比較沒有經驗,我們開始帶農民進入我們場域,開訓練班、幫農民上課,用簡單設備把產品做出來。」邱致穎說。之後東海食科系還配合學校的樂齡大學,讓銀髮族回學校做一些立即可食的加工產品,活用東海食加廠資源,和社會各領域結合、串接。

規劃創新產品實務課程,訓練學生成競賽常勝軍

這樣的合作創造了豐富的學習能量,學校同學也因此發現了食加廠可以活用的多元面貌,對於實用學習更有興趣,「像是烘焙是食品加工很基礎的原料學,很多同學發現食加廠有很多有趣東西後,開始考烘焙證照,從這裡學中做、做中學。」形成一個學習的正向循環。

2017年,系方開始規劃「創新產品實務課程」,把所有大四同學分4個班,每個班都有加工的老師、管理的老師,引導學生做出實際產品之外,也參加很多外面的比賽,包括兩岸杜邦競賽、兩岸三地高校聯合競賽,「我們是台灣5家受邀比賽隊伍之一。」邱致穎說,因為學生一直持續有產出,才會被邀請參賽,且表現也很好,「前幾年都拿第2名、第3名。」

為了讓學生透過食加廠場域有更好學習,食加廠課程規劃也持續演進,邱致穎說明,像是現在最大改變就是單元操作,像是會分成乾燥單元、發酵區塊,把相同類型設備規劃在一起,目的是讓同學可以對單一製程更了解,這也是因應現在食品產業分工更細緻的產業趨勢。

而東海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比其他食科系更重視管理學,是台灣唯一有食科管理組的碩士班,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劉佳怡說,東海食科師資著重微生物與管理,且東海食科系師資分布上,加工、化學、微生物各領域師資分布平均,其中管理師資比例相較於其他學校相似科系更高。

台灣首設食品管理碩士班,連統計課程都有

也因此,東海食科系課程分布著重加工、管理與跨領域,劉佳怡說,對應師資分布,東海食科除了管理課程較完整,包括管理學、食品生產管理、企業策略管理、流通學、經濟學、行銷企劃、工廠經營、風險管理、風險溝通等課程。另外,食品科學概論與食品創新實務課程的課程內容設計上,皆以多領域專長師資群共同授課方式進行,形成跨領域課程特色。

1993年東海食科碩士班分設食品科技組與食品工業管理組,管理組設立目標為培養食品科學之管理人才,管理組師資群在碩士班課程規劃上,是由大學部課程延伸與深化而成,包括跨領域知識預備課程、管理基礎課程、深化課程,都包含了產業、組織與流程層次的相關課程結構

桓康生醫總經理、東海食科系第11屆系友王俊傑認為,東海食科系最大不同,一是有很多基礎課程跟應用課程並行,二是在管理方面課程上,包含了資訊管理、行銷管理課程,這跟一般學校不一樣,「連統計學都有,工業工程等。」這是東海食科系的特色。

從食加廠到管理課程,東海食科系打造出與他校不同的風格與系風,如何藉由打造全方位的食科系、培訓出全方位的食科人才,就是東海食科系的願景與目標。

【本專題由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系友會專案贊助,但不干預選題與撰文,以確保新聞獨立性】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40年光輝荏苒!台灣產業重要的食安齒輪:東海食品科學系
系友助攻加速產學合作,東海要培育食科系的賈伯斯
東海食科系40歲了!此刻是轉折,也是邁向開創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