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從人員到環境、從烹調到運輸,團膳製備環環過程都藏著食安問題的風險,揪出問題並謹守把關,才能盛出營養又安全的校園午餐。

撰文=黃毓棻

《食力》從數據中發現,校園午餐食物中毒事件竟然年年發生!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說明,2013~2017年的食品中毒通報案例數量約在14~23件之間,人數則約在200~650人之間,5年來平均每年國小的食品中毒學童數約493人。這5年度合併計算,最常見的食品中毒原因則分別是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計12件761人、諾羅病毒(Norovirus)12件378人、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3件105人。

到底這些食物中毒問題是怎麼發生的呢?注意這些小細節,讓食物安全事件遠離校園!

人員衛生不佳

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在人體的皮膚表面,如果手上有化膿傷口又未適當隔離,工作人員就可能把手中的病原菌「種」進菜裡,造成食物中毒。

烹調過程不當

食物製備時必須充足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5°C以上,確保食物熟透、病原性微生物死亡。

環境太髒

仙人掌桿菌的孢子主要來自於環境或病媒,若環境清潔度不佳、病媒防治不當,則可能使食物遭受污染。

交叉污染

生熟食之間若未適當管理,可能會因人員觸碰或者共用器具導致生食中的病原物質轉移至已烹調完成的食物中,造成污染。

過早製備食物

若沒有適當儲存設備,過早製備食物,會讓微生物有較長的時間生長,同樣也會讓食物容易腐敗或引起食物中毒。

食物儲存不當

未適當冷藏或者熱存食物時,微生物容易大量生長,造成食物腐敗或者食物中毒。

運輸過程太久

目前的餐車設計僅有隔熱、沒有保溫功能,因此若運輸時間長,也會讓食物暴露於危險溫度帶較久。

延伸閱讀

校園食安危機四伏 製備午餐要符合衛生規範

【認識食品人】營養午餐食品技師 為您的心肝寶貝把關

餐費=品質=美味?校園午餐的難解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