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專家學者齊聚將前一年度食品安全相關事件徹底說清楚講明白,從科學立場專業且客觀公正的分析,讓民眾了解事情的真相與解決的方法,被視為值得台灣借鏡的風險溝通方式。

撰文=陳韻竹

2016年1月12日在北京舉辦了「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媒體溝通會」,這是自從2011年舉辦的第五屆溝通會,主辦單位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表示,學會嚴守專業、客觀公正的科技界立場在做這項工作,只談論「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怎樣解決?」這三件事,以表達「科學界專家共識」,形成對重要的食品安全輿情焦點的科學評估,也提升了民眾對中國食品安全現狀的認知。

2015年年初國家衛計委官網刊登「徵求擬批准金箔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意見」,引發社會爭議造成輿論持續發酵。2月4日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就此召開媒體溝通會,對金箔入酒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作出解釋、回應質疑,當晚CCTV 13 新聞直播採訪專家澄清許多誤解,但「與中央八條唱反調」以及「衛生計生委居何用心」等謾罵早在微信滿天飛。

本次會議上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介紹,金箔入酒對人的健康沒有影響,既不會危害健康也沒有助益,但他認為這個例子可以很好說明通訊軟體的社會放大效應,而其後果造成遠遠大於健康的直接傷害,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心引發產品銷售下降、影響經濟,政治社會壓力加大、政府管理成本提高、公眾信任和信心下降,不僅顯示風險溝通是很重要的課題,還表示「如何應對和管理通訊媒體已成為風險溝通領域的一個新挑戰。」

另外2015 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發布報告,將培根、火腿、香腸等加工肉製品列為1類致癌物,將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列為2A類致癌物,給消費者帶來極大恐慌。

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說明,致癌物質的分類不代表致癌風險或致癌能力的大小,加工肉製品被列為與砒霜相同的1類致癌物只能說明,目前針對兩者獲得的可能致癌的相關證據差不多,並不意味著這兩種物質的致癌風險或能力相同。

更表示,世界上不存在零風險的物質,任何物質潛在的風險大小取決於劑量效應(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如果拋開「劑量」這個關鍵的前提,單獨談論某一物質的致癌風險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此可以將此報告理解為一份關於食品安全的風險警告或提示,提醒消費者留意對紅肉和加工肉製品的合理攝入量;媒體在發布關乎民生健康的風險信息時應該要更嚴謹和慎重,避免引起民眾不必要的恐慌。

說到中國食安事件似乎屢見不暇,年度食品安全熱點媒體溝通會於新的一年回顧前一年,請專家學者針對各個事件說明與分析,讓民眾可以更清楚瞭解過去所謂食安事件到底發生了什麼?被誤會或是需要更被清楚解釋的是什麼?以及未來應該如何因應與解決?因此食品安全熱點媒體溝通會被視為值得台灣借鏡的風險溝通方式。

資料來源: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