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老人厭食症是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的主因,而董氏基金會提供提升銀髮族食慾和進食技巧,讓長者在晚年時期能攝取多元食物,補足各種營養素。

整理=編輯部

厭食提高銀髮族罹患失能與衰弱的風險

老人厭食症是指晚年食慾下降和或食物攝取減少,也是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的主因,許多銀髮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厭食現象。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於2018年發表於《惡病質、肌少症和肌肉》期刊的研究,調查4393名、平均年齡76歲的銀髮族,經過各項檢查及2年追蹤後,發現有老人厭食症的人,未來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顯著增加40%!顯示銀髮族一旦開始有厭食現象,未來有更高的比例會衰弱甚至失能。

銀髮族若出現衰弱或失能情形,恐導致長時間臥病在床。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平均年齡雖然上升,不健康餘命卻創新高,晚年平均有8.5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且台灣在2020年開始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未來少子、高齡化的現象將更趨明顯,年輕世代將承擔更多照顧長輩的責任,對健保也會造成沉重負擔。

厭食症易使銀髮族營養不均 「食不下嚥」是關鍵

董氏基金會指出老人厭食症是導致營養不均衡的原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厭食症在國人晚年發生率高,可能原因如附件。而細究銀髮族的營養不均衡或營養不良,發現「食不下嚥」是一大關鍵因素。

食不下嚥包含咀嚼吞嚥功能退化、咬不動、嚥不下、沒食慾等,一旦進食出現困難,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衰弱、肌少、體重下降等一系列的不良狀況,提高了其他各種疾病的發生率,甚至會加速失能、臥床,造成惡性循環,對生活品質、死亡率均產生負面影響。

進食狀況與持續3動是老人厭食症的預防指標

要分辨長輩是否有老人厭食症,除了觀察進食狀況外,非計畫性的體重降低也是重要警訊。依據2019年澳洲多倫斯大學發表於《臨床營養與代謝照護的最新觀點》期刊的文獻,針對老人厭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也更有效;因一旦銀髮族因為進食量變少而導致體重顯著下降,就算後續有積極的營養介入和治療,改善的效果也有限。而要預防老人厭食症的發生,需要從多方面來改善,建議家人一定要多觀察長輩的身心狀況,包括是否保持一定的3動(活動、運動、互動),特別是長輩的「進食情況」。

若是出現咀嚼吞嚥困難的現象,可以用「好咬好吞安全喝」的飲食,讓其安全地經口進食。而有些家人因為擔心長輩嗆咳,而讓其長期灌食或是只喝流質食物,這將使得長輩的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

高齡化社會致使銀髮友善食品日漸重要

在台灣經濟成長加上邁入高齡社會,長者逐漸注重自身健康與著重飲食品質提升,孝親族群需要營養便利且多樣化銀髮餐食產品協助家中長輩,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則極需業務型食材以減輕日益增加的備餐壓力,面對長者老化生理變化及營養需求,發展質地調整與高營養密度餐食至關重要。

在農委會計畫支持下,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推動之,使用在地優質農產食材於良好生產品質基礎上,發展質地、營養、包裝、備餐等面向切合長者飲食需求之銀髮友善食品,並授權使用Eatender標誌。同時因應長者牙口需求,參考全球食品質地分級研究推出台灣包裝食品質地區分規格4等級,輔以質地友善標示,以方便選購辨識。

進食技巧讓銀髮族也能由口進食

2013年美國中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銀髮族一旦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在飲食上常會避免一些比較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菜水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進而傾向選擇較軟、易咀嚼的食物。但通常這些食物的醣類及脂肪量也比較高,蛋白質和纖維也較易不足,這樣的飲食改變也因此會增加特定併發症的風險,如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等。

當排除的食物愈多,越不容易得到足夠的營養,進而產生衰弱及各項疾病的惡性循環。因此飲食上,提供提升銀髮族食慾和進食技巧,希望長輩都能吃到美味及記憶中的料理。


4大指標提升銀髮族食慾和進食技巧。(圖片來源:董氏基金會提供)

審稿編輯:李若威

延伸閱讀
從城市到原鄉部落都不遺漏!國健署推出營養創新服務,提供長者全面營養照護
迎接超高齡社會 該怎麼吃備受關注
日本推廣易吞嚥的銀髮族食品,帶動台灣食品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