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四炆四炒」是客家人宴客的經典料理,這八道手藝菜不但囊括了一隻豬的各個部位,更是包含了「炆」與「炒」兩種截然不同的料理手法,運用小火慢燉與大火快炒,烹煮出地方食材及客家文化的精華。

撰文=蕭秀琴(飲食文化作家,豐年社主筆)

客家人宴客要四炆四炒,四炆是炆爌肉、鹹菜炆豬肚、菜頭炆排骨、肥湯炆筍乾,四炒是客家炒肉、薑絲炒大腸、鳳梨木耳炒豬肺、韭菜炒紅旺(鴨血為高,豬血次之)。這八道菜蘊含著一隻豬的各個部位——肉、內髒、骨頭和油脂,以及料理手法——炆是燉和悶,炒是煏、火和技藝。

「四炆」講究食材風味入湯的小火慢燉料理

炆(vun)是小火慢燉的意思,也是悶熟,這四道菜有三道講究湯頭,鹹菜酸甘,菜頭清甜,肥湯濃郁。而炆爌肉是少數台灣料理中以一大塊肉上桌的食物,用三層肉時稱爌肉,用豬腿時叫封腿,正式宴客通常把爌肉和筍乾一起乘盤上菜,被肉汁浸潤過的筍乾有醬味就有了滋味,因此,炆爌肉要醬油、糖和薑蒜與八角,講究一點把爌肉放乾鍋煏出一點油脂,也讓豬皮更有層次,然而客家人吃爌肉仍然喜好酪酪(log log),也就是幾近糜爛的程度,只要不把皮弄破,炆多久都沒關係直到爛。

筍乾爌肉是炆爌肉和炆筍乾合成的一道菜。(圖片來源:蔚藍文化提供)

這八道菜前面四道有湯汁的菜,鹹菜豬肚吃的是發酵,菜頭就是蘿蔔吃的是時令,肥湯是煠肉的油湯,豬肉或雞、鴨肉是年節或宴席必備的食材,燒一鼎水一樣一樣煠過一遍成了肥湯,再把泡了2、3天泡開的筍乾切好放下去炆,此時大灶下的柴薪只剩下餘火,以上全部都需要以時間累積起來的食材換取地方風味。

「四炒」注重手感與手藝的大火快炒家常菜

做菜後才發現,只有台菜跟中華料理有炒菜(stir fry)的手法,並且難以學習又考驗手藝,沒有標準流程,火侯大小要自己心領神會,然而以鐵鍋加油大火快炒是台灣人衷情的熱炒店的最初,換句話說,學會炒家常菜,就有機會開熱炒店。

四炒中的薑絲炒大腸我認為最能展現客家主婦技藝的一道菜,大灶時代的生鐵鍋,可以把鍋子的熱度升到很高,只需要大腸、薑絲和工研醋,大火開一分鐘以內上桌,如何掌握最佳火侯與速度,完全靠不斷的練習與琢磨,心法在日積月累的廚房裡,無法外傳。

薑絲炒大腸是客家人宴客常用的四炆四炒之一。(圖片來源:蔚藍文化提供)

四道炒菜都需要有能清理食材、掌握大火,以及爆配料的技巧,這些要靠手感,手感是積累的成就感,其中大腸、豬肺和血旺都需要快炒迅速起鍋才不會過老,失去鮮美。在此之前,處理食材又是一道關卡,誰能把豬肺、大腸處理到最乾淨,誰就是賢慧手巧的人,誰能得到好的肉,取得血旺保存豬紅則需要人情交際。

缺少大灶、大鼎!失去傳統生活環境也會失去美食

像是客家炒肉,一般習慣說的客家小炒,配料每家不同,最受歡迎的是加魷魚乾,魷魚乾要泡水發過,再來就是豬肉,誰家跟肉店的關係好誰就能拿到好的三層肉,拿到了還要能把肉煠到剛好不會過熟,才能把肉片切到大小均勻好看,煏的肉不會過老又有口感,煏出的油剛好可以爆香魷魚乾,再加蔥蒜醬油菣香,才能炒出巷口傳香,這是我的高中同學每次來我家討好我媽的說詞。

這一切都源於伙房,在於有大灶的時代,才能有完美的四炆四炒。看朋友團購客家長豆豆乾,團購的單位是一兩100元,價格如何不好說,但對吃大鼎熬豆乾湯長大的人來說,一兩豆乾能做什麼,問朋友買這麼一點怎麼煮,頓時明白,現代廚房無法擁有大鍋才會買這麼一點過乾癮。失去傳統生活的所在也會失去美食,豆乾湯要用豬頭骨熬湯來煮才會夠味,豬頭熬完湯取出的肉叫豬頭肉,炒大蒜薑絲是人間珍品,沒有大灶沒有大鼎,沒有可以放得下豬頭的鍋子,無法煮出豆乾的精華,無能把日曬的味道炆出來。因此,現今有些食物必須到專門的小吃店才能吃到,像是滷肉飯、黑白切、米粉湯。

內容來源:《料理風土:在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出客家飲食》,蔚藍文化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只會點客家小炒嗎?一覽客家菜的特色
口感乾爽、滋味豐富的肉鬆,竟然是「煸」出來的!
清爽退火的「客家暗黑料理」!想涼補就喝這一味:燒仙草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