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日新月異的科技讓未來食品有各種樣貌,了解一下在實驗室裡就能「生產」的人造肉吧!

撰文=陳韻竹

在各方專家討論著基改食品安不安全的同時,科技已經又創造出許多型態的未來食品,而最近又受到矚目的是2005年研發要作為太空人食品的「人造肉」,又被稱作試管肉、人工肉、合成肉等,指的是並非由禽畜身上取得的肉類,而是透過組織工程培養出來的肉,原理是將取自動物體內的幹細胞,放在試管或培養皿上讓其分裂生長而產生肌肉組織。

2013年在倫敦世界上第一個從實驗室培養的漢堡在記者會上被品嚐,試吃者表示質地口感和肉一樣但缺乏脂肪,爾後有更多科學家投入人造肉的研究,除了技術之外也期望達到美味;最近美國舊金山孟菲斯肉品公司(Memphis Meats)打造了人造肉品實驗室,影片中的試吃者表示這就是個肉丸,吃起來挺不錯。

從一頭牛取得的幹細胞可以產生1.75億個漢堡,以現代農業需要養殖44萬頭牛才足夠;畜牧業造成噸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的18%,而人造肉並沒有這個問題;人造肉可以達到「抗生素」不上桌的理想,且沒有動物會因此被屠宰死亡。

此外食物垃圾是越來越被關注的話題,3/1世界人口每年產生相當於13億公噸的食物垃圾,傳統生產宰殺動物之後除了可供食用的肉之外,還有許多需要被處理丟棄的部分,但人造肉長大之後全都能被吃下肚。

另一方面來說,目前人造肉仍面臨大規模生產前是昂貴的,過去三年人造肉的生產成本有顯著下降,目前成本約是每公斤約為台幣2400元,幾乎是傳統肉品的十倍價格;傳統肉品因為肉裡的肌紅蛋白含量高,吸收了血液中豐富的鐵質,人造肉缺乏循環系統,因此含鐵量是低的,因此科學家仍需繼續面對挑戰。

但人造肉的最終考驗,是消費者觀感被接受的程度,只不過根據統計全球肉類需求預計到2050年增加73%,目前已經使用了70%的耕地養殖牲畜,代表傳統畜牧已無法滿足需求量,曾有報導指出解決因應之道除了人造肉之外還有食用昆蟲,當不得已將面臨選擇,你會選擇「肉」還是「昆蟲」?

參考資料:
Memphis Meats Introduces Meat Without Killing Animals: Details Here
Maastricht University Cultured Beef
Team wants to sell lab grown meat in five years
Future of Food, Part II: Serving Up Meat, OVER G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