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家扛霸子之一的徐冰,大概擁有全華人藝術家裡數一數二的跨文化轉譯腦袋,曾經在一場公開的演講裡,向西方讀者為中國式繪畫訓練做辯護,回答何以重複的刻板訓練是好的,練習同一風格是好的。他是這麼說的,「限制條件下的練習框架,通常是創造力的泉源」。創造力可不會憑空而生,創造力是為了衝破現狀的力量。對比他來到美國的創作身份,更增添故事性。
這點藝術創作如此,美食書寫可能更是如此。
最好看的一些飲食書寫與食品科技的發明,恐怕都來自身處時代的時不我予,無美食可吃,人腦就發揮創造力彌補空缺。好比窮中求吃,有金聖嘆遺言「花生米與豆干同嚼有火腿味」,貧乏中同食兩者素料,竟能吃出記憶中一股肉香。到底要多少閑情、還是多少阿Q成分以勵志,苦哈哈苦出滋味才說的出口。難怪此句流傳至今。以食品科技先行者人造奶油來說,乳瑪琳(magarine)的誕生也不是科學家在研究室中的神來一筆,而是拿破崙三世在1869年為了替遠行的軍人,尋找不易保存又昂貴的奶油替代品,舉辦競賽號召各路神通投入研發。最後由法國的化學家Hipplyte mègo-Mouriès牛脂加工所製成的,還美其名以其珍珠般色澤命名為magarine(字源:margaric如珍珠般)。珍珠一語可謂說明當時高端工業技術結晶,也說明這一「逆天」可以存放的奶油,是多麼的珍貴。
莎士比亞說:「食慾是一匹無所不在的狼」,狼潛伏在拿破崙的軍隊,虎視眈眈思鄉的士兵胃袋,人造奶油以屠狼救世主之姿翩翩降臨。往後戰爭期間配給,因應糧食短缺的狀態,一戰二戰間配給項目就包括了這珍珠珍貴的人造黃油(奶油)。但還是有人不領情這些人工氣味的替代品,執著不可得的真食物,這就來到了美國飲食文學作家中流砥柱M.F.K.費雪的書寫場景,蕭條的1940年代,小女子要以文筆跟讀者說分明,《如何煮狼》,宰了那該死的無底洞飢餓。
狼是凶險的二次世界大戰,狼是永遠填不飽的胃口,狼是美食家困頓的味蕾。無從滿足,無路可去,只好轉身面對這群凶惡的大狼。她引述前人言,「節約是分配的美德,要訣不在於節流,而在選擇」,「…不管雞蛋貴不貴,偶爾買上一些,都是划算的投資」,善用選擇,掌握烹飪的技巧,度過群狼環伺的凜冬。
費雪寫出了戰爭期間無與倫比的小確幸。這樣的求生情境放在食物充沛,日久昇平的今日難以想像,早因今日的飲食環境與過去大不相同。今日飲食的環境的限制條件,又是如何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