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於2023年成功完成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的海上人工授精的試驗,成為全球首例,突破當今的養殖漁業技術。其魚苗在45天體型可達7~15公分,有望成為未來養殖的明星魚種。

整理=李姵琦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於2023年成功完成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海上人工授精的試驗,並成功孵化魚苗,是台灣在土魠魚人工繁殖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目前魚苗培育工作仍持續進行中,希望將來能發展土魠魚的養殖,為我國在繁養殖技術上更上一層樓。

短短20幾年間 土魠魚漁獲量從3.2千噸掉至5百噸

根據漁業署統計年報,沿近海土魠魚產量自2001年達3.2千公噸高峰後,近年來漁獲量已下滑至5百餘公噸,漁業資源已明顯下降。為增加土魠魚漁業資源,水試所團隊依各專業領域各司其職,近幾年已掌握了土魠魚生殖期及相關的生物學資訊,於適當的時間與地點採集優質種魚進行海上人工授精試驗,也歷經多次試驗研究失敗,終於在2023年首度成功,成謂世界首次有魚苗孵化的紀錄。

漁獲量稀缺且市場需求高 土魠魚被譽為魚類中的白金!

水試所表示,土魠魚為中表層洄游性魚類,台灣坊間常聽到流傳諺語「1鯧、2午、3土魠」其中土魠,主要是形容滋味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每到農曆年前,魚價往往水漲船高,近幾年來更是屢創天價,因而被新聞媒體形容為魚類中的白金。

全球首例人工繁殖受精 突破漁業技術

水試所說明,土魠魚為游泳能力強之洄游性魚類,體表無鱗片保護,釣獲死亡率高,國際上目前未有繁養殖相關報告。繼2022年研究團隊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的黑䱛人工繁殖技術,2023年研究團隊不斷試驗,終於完成土魠魚的人工繁殖受精並產出魚苗,實屬不易。

目前在魚苗培育上發現本魚種成長速度快,台灣現今的養殖魚種中,沒有任何魚種在培育45天體型可達7~15公分,或許有機會成為未來養殖的明星魚種,研究團隊將朝魚苗培育技術上精進,期能穩定生產魚苗,也為我國在繁養殖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


海上人工授精的康氏馬加鰆受精卵,其魚苗培育至45天時,體型可長達7~15公分。(圖片來源:行政院農委會水試驗所提供)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你知道你吃的土魠魚羹是什麼魚嗎?土魠是俗名不是學名,不同魚種價差可高達3倍!
魚蝦也需要吃益生菌? 水產試驗所研發即拆即食益健飼料 讓養殖戶更省力
如何分辨水產新鮮度?海鮮專家傳授簡單3步驟挑出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