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全球海鮮供應鏈正受疫情嚴重威脅。經濟低迷造就鮮魚需求減少,加上種種防疫措施,正擠壓到攸關2億人口生計的全球海鮮產業。除了延長庫存保存時間,開發冷凍、罐頭商機,業者要對付充滿不確定的未來,更需要跨國合作。

撰文=羅璿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歇,對於供應鏈造成的衝擊效應也仍持續發酵。海鮮從捕撈、水產養殖到通路販售,正面臨史前無例的挑戰。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糧農組織)在2021年2月1日到5日舉行的第34屆漁業委員會會議中發表最新報告,點出全球海鮮供應鏈正受疫情嚴重威脅。

FAO表示,海鮮供應鏈從上游的捕撈與養殖,一路到保存、配送,再到下游的零售通路與餐廳端,沒有一環逃過疫情的魔掌:防疫措施打斷捕魚常規、經濟低迷造就海鮮市場冷清、漁獲賣不出去,更迫使業者停業、發展新冷凍商機、延長水產保存。據FAO報告,全球海鮮產業共有2億人口受到牽連!

全球鮮魚市場冷清、交易、產量創新低

從最下游的消費端開始,疫情造成餐飲業者停業、觀光設施關閉,消費行為更加拮据,直接把海鮮市場推入寒冬。
FAO公布,過去10年海鮮產值穩定成長,達到一年人均消費20公斤的海鮮消費量。2018年巔峰期,全球海鮮相關食品貿易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630億美元(約新台幣4.5兆元),全球水產產量達到9640萬噸,其中54%為捕撈,46%為養殖。

而從2020年第2季開始,較高級、新鮮的漁獲受飯店與餐廳關店影響,需求與價格都下跌,受創最深的品項包括龍蝦、螃蟹、蝦子、干貝、牡蠣等貝類、甲殼類海鮮。

地中海漁業總理事會也發表統計,自疫情爆發後、截至2020年7月,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的鮮魚交易量減少3成。

FAO報告指出,全球水產養殖產量將下降約1.3%,為近幾年來的首次衰退。海鮮市場冷清,加上種種捕撈防疫政策,讓在疫情巔峰期時,美國漁獲就跌了至少40%。

海鮮產業較難跟上市場突發變動

整體漁業貿易下跌,與鮮魚供給息息相關。FAO報告指出,活魚、冷藏魚佔整體魚種消費量的45%,生鮮與其他食品不同,較難跟上市場突然的供需變化。

FAO舉例,像是鮭魚等生產週期較長的魚種,需要一定的時間養殖,若市場需求突然降低,也很難馬上降低減少養殖魚量,且未來當消費者需求突然升溫時,也無法立刻產出大量鮭魚。

業者出新招延長漁獲保存,冷凍商機局部止血

當疫情一波波爆發,餐飲觀光產業死寂下,業者除了減少捕撈頻次、設法延長現有的漁獲保存,無他法應對。賣不出去的漁獲量提升,繼續飼養只會提高開銷,更拉高魚隻死亡率。養殖成熟的魚蝦、捕撈到的螃蟹,總不能丟回海裡,業者拿它們怎麼辦?

首先,FAO發現:「新冠疫情改變了消費者喜好,鮮魚需求雖然降低,但隨著大家希望囤貨不易腐爛的食物,包裝、罐頭、冷凍海鮮加工品需求提高了!」再來,也有業者投入開發海鮮線上購、配送食材鮮盒等零接觸通路。該報告指出,為了應對市場變化,也有水產業者開始冷凍已經長至成熟大小的養殖海鮮,等時機到了再賣。

雖有新商機誕生,但FAO強調,整體的漁獲總價仍因供需不平衡而來到歷年新低。

FAO呼籲跨界合作,守護海鮮產業與受影響的2億人

最後,FAO再次強調,漁業與其他產業不同,必須以全球整個大產業審視。魚隻不受國界控管,也有自己的棲身地,若挪威鮭魚、日本黑鮪魚等特定魚種產量改變,別的國家未來恐怕也難以複製生產,只能靠特地海域、養殖場自己培育。

因此為保障全球的糧食安全,FAO、WTO與WHO聯合呼籲各方單位必須跨國、跨界合作,保障全球的海鮮產業供應鏈不受疫情影響。

FAO估算,2017年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第一線就業人數為5970萬。整個供應鏈從捕撈到最後分發販售,則牽連到2億人的生計。而且,發展中國家佔其中54%出口價值、59%出口產量。
FAO一再強調,我們更需要保護第三世界國家、諸多女性漁業工作者。

新冠肺炎下,我們上餐館少點一隻魚,牽動背後整個產業鏈:通路模式改變、養殖業者延長保存方式,漁工減少捕魚頻次,一路追溯到海裡的魚量,其中牽動2億海鮮產業工作者的命運。

「全球漁業以及水產養殖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只要疫情持續,海鮮產業只能面對同樣嚴重的問題!」FAO說。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冷凍漁貨如何保鮮?防止「冰晶」生成是關鍵!
台灣海鮮混充層出不窮,從漁獲到餐桌,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
新冠肺炎帶來的「新常態」是什麼?全球6大消費趨勢大解析

參考資料
FAO: COVID-19 likely to bring further disruptions to seafood in 2021
FAO原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