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重生首部曲】蚵仔寮健全的魚市場拍賣制度,成為漁民百家爭鳴之地,而要讓消費者更有感,從魚市場的規劃、水產商品的包裝訴求到活動的體驗,都是傳達古老的漁村故事的好方法,也能邊吃海鮮也體會漁村小旅行的身心靈感受。

採訪·撰文=張語屏

高雄市梓官區的「蚵仔寮」,因保有日治時代健全的魚貨拍賣制度而受到漁民青睞,也吸引外地漁民特地將當天捕撈漁獲專車運送,每天淩晨出海捕漁的漁船,也會在中午前返航回漁港,準備當日最重要的魚貨交易。

蚵仔寮文化協會理事長蔡昌杰說,蚵仔寮除了有豐沛的魚市交易,經建議之下,逐步規劃打造出觀光魚市場、體驗拍賣活動,讓消費者也有機會體會漁民工作情景,同時在拍賣魚市場中增設2樓的觀賞區,既能現場直擊,也能避免影響漁民交易現場。

每天11點半開始到下午1點前,是蚵仔寮魚市場的重頭戲時間,梓官漁會人員(圖中戴紅帽者)所擔任的拍賣員,必須相當熟悉市場狀況與魚價,為漁民喊價,一旁戴藍帽的為批發或販售的承銷人,對屬意的魚貨出價並提供代表印章表示切結,以週結算購買費用。(張語屏攝)

夜裡出海只為孩子學業 成年後返鄉、讓蚵仔寮更好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漁業科技與管理系助理教授黃志雄的父親曾是蚵仔寮烏魚漁業的船長與漁民,黃志雄談起後來決定返鄉蚵仔寮、在梓官漁會工作了快20年,緣由是在他國中某個深夜挑燈夜讀,問父親為何深夜就出海捕漁,父親回答了「我若不出海,要怎麼讓你好好讀書」這句話,深烙在黃志雄腦海中,成為日後返鄉進入漁會的種籽,希望讓在地漁業景況更好,目前進入大學任教,更希望擴己及人,透過教學研究撒下漁業的種籽。

重新發掘「蚵仔寮」的漁村文化與漁業管理古法

黃志雄也談起當年在編輯家族的族譜時,發現「蚵仔寮」地名,已存在超過200年以上,當年曾向父親了解在他或更早以前的蚵仔寮漁村樣貌,父親也分享,古早時代出海捕撈烏魚前,往往伴隨著敲鑼打鼓聲和祭拜儀式,以求豐收與安全抵返,並有「臨時屋」的藏仔寮蓋在海邊,同時在明鄭時期就存在的漁業管理古法,在船隻插上烏魚旗來區分,表示已繳交當年稱做「什一稅」的漁稅及卸貨稅的船,才能出海捕魚。

而根據蔡昌杰考究,百年以前,典寶溪劃分了「頂蚵仔寮」及「下蚵仔寮」,而當時還存在著的「下蚵仔寮」,居住著以竹片插入淺灘裡的蚵農,是搭寮生活的村落,因日本南進政策,徵收該地做為軍事基地、也為現在的軍港,原本養蚵村落,遷移至當時被稱做「頂蚵仔寮」的另一端,成為現在的赤崁村落,因海岸受海浪侵蝕嚴重,已無法養蚵,也是為何現在的蚵仔寮並無養蚵的景像。

而近代漁民所認知的「寮」,則是以茅草臨時搭建的「藏仔寮」,是讓每個冬天出海約1個半個月、每日捕烏魚回到岸上的漁民暫歇居所。

《食力》訪談的幾位在地漁民與耆老,都還記得長輩們描述,也藉由88歲的在地藝術家人稱仙化伯的尤辰允,憑著50歲以前的捕漁經驗與印象,創作出當年的漁業與漁村樣貌,更描繪出早年捕烏魚的船隊與漁法、搭在海灘上的藏仔寮,擁有可供20人左右暫憩的空間,同時還有一個放在漁船駕駛區的小茅屋,是安放神明的專屬空間,以庇𧙗沒有任何動力、僅憑搖漿或仰賴海風出航的漁民能平安返家。

88歲的蛤仔寮在地漁民畫家尤辰允,50歲從漁夫身份退休後,才接觸繪畫,憑藉自身印象與更老一輩的描述,重現當年蚵仔寮漁民以2艘船為一隊並另有一條小船,捕撈烏魚的景象。(張語屏攝)

從生活紮根文化 漁民也要品味生活

現年75歲的蔡昌杰在蚵仔寮出生、長大,希望讓地方更好,而並非只有存在著魚貨交易與海鮮盛地的印象,在1999年成立了「蚵仔寮文化協會」,從蚵寮國中開始推動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執行創生紮根,從教育與文化著手,進入常民生活,超前近幾年大學社會責任(USR)。

蔡昌杰曾經是高雄市美術館文化導覽員,曾將當年風行的拿破崙展覽風潮,引進蚵仔寮。而如今他每日走訪漁港週邊,觀察自然環境與魚市生態,也與漁民和魚販交談,他談起一對70幾歲的魚販夫妻檔,在漁業生意鼎盛時用健康換取金錢,供養家庭,如今仍雖持續著販魚生活,生意早以大不如前,卻是賺錢來換取健康,當需要休息時,卻經常難以入睡。

談起地方知名畫家仙化伯,蔡昌杰曾於漁業署發行刊物提及,漁民與繪畫,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因為人都有無限的可能,特別當仙化伯開始做畫後說過「不枉此生」,讓蔡昌杰起心動念,地方農會或漁會若能輔導農民、漁民欣賞藝文活動、走進藝文的世界,提升生活素養、品味生活教育,農漁民不是老粗,更需享受晚年人生。

為能重現蚵仔寮早年捕烏魚文化與生活場景,梓官漁會也搭起簡易「藏仔寮」、讓新生代認識漁村往事風貌。(張語屏攝)

從人文活動到伴手禮 都是文化傳承的一環

蔡昌杰的理念與行動,經常提醒著在漁會工作時的黃志雄,也因此擔任過蚵仔寮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他不只堅持任何水產品包裝都必須保留「蚵仔寮」3個字,也把海鮮文化升華為漁村文化,讓能訴說蚵仔寮漁業風貌的各種象徵物品及故事,融入在創意商品、產品包裝與品牌識別、或在烏魚節等活動儀式裡。

產品包裝除了因此獲得國內外各種獎項,包括德國IF及紅點獎項,也顯示了熱門的觀光市場可以不再只是賣魚,還要讓漁村文化能從商品和活動傳達故事,遊客留下了更深刻的在地印象,在他離開以後,仍有機會從帶走的伴手禮,傳播出去。

六角魚簍曾是蚵仔寮漁民的漁撈器具,也是傳統生活工藝商品,以些為構想做為水產加工品的包裝禮盒與裝飾意象,呈現當年漁村風情。(張語屏攝)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小額自籌辦理「蚵寮漁村小搖滾」、意外打響蚵仔寮名號!曲終人散帶來哪些影響?
討海人的最後一哩路怎麼走?為漁民打造銀髮農園 讓長者敞開心胸、在地享受終老
蚵仔寮小漁村該如何破釜沈舟、持續走出永續的創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