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歐洲是減塑環保政策的先行者,丹麥在1993年便實施塑膠袋徵稅政策,2018年5月歐盟更正式宣佈將在2030年全面禁止一次性塑膠製品。然而丹麥指出棉袋未必比塑膠袋更環保,因而政策著重全民參與及重複利用兩大方向。


撰文=紀雋妍

歐洲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環保概念較領先的地區,確實,我們從電影中就可以看見歐洲人會赤手抓著從麵包店買來的長棍麵包,或者用紙袋裝著超市的裸賣蔬果等等。從統計資料也顯示,2016年德國一年人均使用70個塑膠袋,相對於台灣的782個,僅不到台灣使用量的十分之一。能有這樣的成果,是因為歐洲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意識到塑膠污染的問題,並領先全球開始著手進行環保政策。

歐洲各國約20年前自行發起減塑政策 2018年歐盟明確下令

在全球的環保意識還不像現在這樣蓬勃的時候,歐洲地區早在25年前就開始有塑膠減量的概念,雖然不是全面性地實施,但有幾個國家已經跑在全世界的前面、開始自主性地實施環保政策。以限用塑膠袋為例,1993年丹麥是第一個對塑膠袋徵稅的國家,透過對製造商或零售商徵稅,讓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藉此降低了66%的使用量,到現在丹麥每人年均僅使用4個塑膠袋。

而最著名的政策是2002年愛爾蘭「隨袋收費」15美分(約新台幣4元),讓原本每人年均使用350個塑膠袋降到14個,等於降低了96%的使用量,這個政策的成功也讓其他國家群起效仿。然而,像是希臘、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使用塑膠袋的狀況仍遠遠高於歐洲平均,即便有像丹麥的低使用量國家,整體歐洲平均仍逼近200個左右。因此,歐盟宣布成員國應在2019年之前將塑膠袋平均使用量降到90個,2025年減少至40個。

除了塑膠袋之外,歐盟在2018年5月宣布將在2030年之前全面禁止一次性塑膠製品的規範,針對海灘或海上最常見的10種塑膠進行階段性限制,因為這些塑膠製品約佔海洋垃圾的70%,其中特別優先禁止已經有替代方案的塑膠製品,例如:氣球桿、刀叉湯匙、棉花棒等等。歐盟的政策傾向於源頭控制,例如,擴大生產者責任計劃,要求生產者、進口商及銷售者承擔清理費用。而且在全面禁止之前,歐盟陸續提出一些具體的實踐辦法,例如:要求一次性飲料瓶的設計要能連結瓶子與蓋子,避免瓶蓋單獨散落到環境中。


歐盟針對10種塑膠製品分別設立不同等級的規定(資料來源:C&EN,《食力》製表)

普遍以為環保的「棉袋」其實不比塑膠袋環保?

雖然歐洲提出許多減少塑膠使用的政策,但不能遺忘減塑的最終目的應在於改善環境問題。最早開始減少使用塑膠袋的丹麥,其環境與食品部卻在2018年2月提出一份報告,指出棉質提袋和紙袋並不是最環保的材質,反而是「LDPE」(低密度聚乙烯),也就是全世界都想要禁止的對象「塑膠袋」。

這樣的研究結果令人瞠目結舌,難道我們大費周章地禁塑都是白費工夫嗎?這項研究是對各種材質的15種生命週期影響參數進行比較,其中包含生產方式、用水、臭氧消耗、對人體毒性和丟棄後的處置等等。而棉袋的原料「棉花」在種植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土地、水、肥料等資源,並且經過採收、加工、運送至市場等繁多步驟,一個棉袋需要重複使用上百次才更夠和塑膠袋有相同的環境足跡。甚至紙袋也因為需要砍伐樹木和經過複雜的製作手續,因此綜合整體生命週期影響參數的比較上,棉袋和紙袋都輸給了塑膠袋。

不過,這份研究報告在最後解釋,其實我們應該在意的是大眾共同養成「重複使用」的觀念。除了單方面地禁止使用塑膠產品,我們更要重視使用替代產品的習慣,不管該材質號稱對環境有多好,都應該使用到徹底磨損為止。簡單來說,若是一個塑膠袋只用一次、相較於一個棉袋用5年,那麼改用棉袋當然就能產生環保的意義。

丹麥減塑2大重點:共同參與、重複使用

歐盟雖然喊出減塑目標,但畢竟也只能對各國進行大方向的規範,細部的政策還是要仰賴各國自行制定。以上述的丹麥為例,他們主要將全民共同參與、重複使用的觀念落實在回收的相關政策上。

例如,丹麥在2006年發起「海洋環境巡邏」運動,不管是遊艇運動員、垂釣者、划船者或只是在海上消磨時間的人都可以成為監督海上垃圾及石油洩漏的一員,透過統一發放的紅色旗幟造成警示作用,明顯的標誌也可以增加所有民眾對海洋污染預防的認識。到2017年為止,已經有2萬多人加入,並且減少一半的海洋污染狀況。


丹麥海洋環境巡邏運動的紅色旗幟。(圖片來源:Havmiljøvogter粉絲專頁)

「Dansk Retursystem A/S」是一間創立於2000年與丹麥政府合作進行回收系統的非營利組織,建立回收獎勵機制提高回收率,在大部分產品包裝貼上可辨識的回收標籤,鼓勵民眾將廢棄的包裝投入回收販賣機。2016年,該組織收到11.5億個一次性包裝,幾乎90%都被回收了。不僅是丹麥進行此政策,包含英國、挪威、瑞典等歐洲多國都有這樣的做法。


丹麥的資源回收機,以獎勵方式增加回收率。(圖片來源:Dansk Retursystem 官方網站)

除了由政府推動,北歐大型連鎖超市Netto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主動提供類似的方案,在北歐1,300家商店把每個塑膠袋價格提高0.5丹麥克朗(約新台幣2.5元),如果消費者將袋子退還就可以得到1丹麥克朗(約新台幣5元),而對於每一個沒有被退還的袋子Netto將會捐1丹麥克朗給世界自然基金會,幫助該組織清除世界上的塑膠廢料。雖然這個活動執行2個月後,回收成效不如預期,但是塑膠袋的銷售量卻下降了,未來Netto將推出2.0版本的回收辦法,期望能持續推廣回收塑膠袋的概念。


Netto的回收塑膠袋,上面寫著:「若退回用過的袋子,將可得到1丹麥克朗」。(圖片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

在減塑政策風靡全球的情況下,由環保模範生丹麥提出的研究報告讓我們對於減塑政策有更深一層的反思,除了表面的政策實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全體公民對於環境保護的觀念及習慣,否則很可能只是救了海龜卻傷害了土地。從各項環境指標中尋求平衡之道,才能不違背初衷保護唯一的地球。

註:本專題由實習編輯撰稿,食力編輯團隊審稿。

延伸閱讀:
東協各國皆禁塑膠袋 新加坡卻堅持走自己的路
便宜環保的塑膠袋替代品陸續問世!不只可分解還能喝下肚!
日本身為塑膠使用大國 為何拒簽海洋塑膠憲章?

參考資料:
German government signs deal to reduce plastic bag use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European Commission-Breaking bag habits
Denmark first country to tax plastic bag
EU action to restrict plastic pollution: Council agrees its position
Europe to ban some single-use plastics
Are cotton totes better for the Earth than plastic bags? It depends on what you care about
Danes Use Far Fewer Plastic Bags Than Americans—Here's How
Danish examples to reduce plastic pollution and making plastic circular
Facebook-Havmiljøvogter
WHERE TO TAKE BOTTLES AND CANS
Danish supermarket tries new tactic to cut plastic bags
WWF og Netto i ambitiøst plastiksamarbej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