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地方酒類的發展,與文化絕對相關。屬於台灣的地酒文化曾經百花齊放,而後迎來80年專賣制度。2022年的今天,民間自釀也才剛開放,台灣各地正在努力用自己的風味釀出屬於自己的地酒,但不管是人才、技術、設備,甚至是產業系統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採訪·撰文=李依文

要聊酒的故事,絕甩不開文化二字。有人的地方就有酒,像是刻意寫在人類基因裡的設定,酒不僅僅是飲食一環,杯杯晃淌間的酒液乘載是地方文化,小一點來看是地域性發展,放大來看是一國的文化歷史脈絡,交織牽引著文化、農業、經濟等產業發展,是「地酒」最重要且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說到地酒為何物,總歸概念從「原料、職人、生產地、販售地」來談,這道題不僅沒有正確答案,各方心中更存在不同見解。好比以特色遊程「酒鬼巴士」地酒團從日本開到台灣的旅飯創辦人吳建誼(工頭堅),他以發展成熟的日本為例,需要上述4個條件均是「在地」才夠格,這件事對剛開始發展地酒文化的台灣來說,不僅過於極端更是比登天還難。正是因為如此,以最純粹的存在價值,該比商業價值更崇高的前提來看,更應該聚焦在台灣不大的島國面積下,以台灣在地風土養出來的原料製作,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所助益才能稱之為地酒。

80年國家專賣制度抹煞文化養成 自釀20年才從蹣跚學步開始

尋著文獻記載的脈絡而上,台灣酒史最早可追溯到1722年的清領時期,當時民間自釀文化純樸,平地山地間民族各有特色,酒更像是一種生活軌跡。1895年隨著日本人踏入台灣,市場主流酒飲從紹興、高粱披上日本文化,轉而成為清酒、啤酒,酒類市場變得文化色彩活潑且豐富,直至1922年日本殖民政府頒布《台灣酒專賣令》,自釀瞬間成了上不了檯面的違法行為,以酒為樂為生活的人民面對令人錯愕的法令頒佈,雖無奈卻也只能降伏。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台灣,菸酒專賣制度更加緊縮,延續到2002年台灣加入WTO後開放民間製酒,並正式實施《菸酒管理法》與《菸酒稅法》。走過80個年頭的專賣制度,殘忍抹煞了釀酒文化最需要發酵醞釀的時間,2022年的今日,合法民間釀造不過20年,從歷史視角來看,製酒如同嬰兒蹣跚學步的台灣,卻驚人地孕育出國際獲獎無數的酒款,發展不能說是迅速,表現卻令人出奇驚艷。

日治時代為台灣帶來清酒產業,曾經是台灣市占率第一名的「白鹿」、「楓白鹿」,是由日本業者在台灣開分店經營。(圖片來源:范雅鈞提供)

台灣地酒想發展 釀酒技術、人才、文化都需從頭釀起

「百花齊放,品質卻參差不齊。」台灣酒歷史學家范雅鈞如此形容地酒發展現況。說白了,從釀酒技術、人才培育、文化底蘊,台灣要發展地酒文化仍樣樣不純熟,不得不承認這是專賣制度下最現實且不可抗的後果。放眼望去擁有完整文化,甚至是系統規模產業型態的日本或是法國,入口後撞擊味蕾那特色鮮明,符合腦中形象的酒款們,無不是走過數個世紀下沈積而來的文化產物,台灣先天物產豐饒不說,要如何加以善用是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從文化循線,台灣專賣制度下的私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介入輔導發展農村酒莊,一路到民間成立釀酒品牌,所有都是從貌似懂酒為何物,卻不懂何謂製酒開始,滿腔熱情懷揣著夢想卻處處要摸索。

雖不是民生必需品 地酒文化卻蘊含台灣味精華

地酒發展絕不僅是停留在文化層次,對於不以酒陶冶生活的人來說,心底總歸是不理解地酒為何是必然發展的產業,原因很簡單:低價農產品能躍升高經濟價值產品,進而提升產業升級。比起文化更高的存在價值簡單也直白,地酒的發展對於在地農業與國家經濟體發展之間絕對相關,對於國際間台灣要被認識,勢必也需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除了揚名國際的台灣威士忌,回歸到最純樸的本質,使用台灣在地原料釀製,作為歷史存在悠久且底蘊迷人的地酒來說,如何擁有原汁原味屬於台灣的地酒,是無比珍貴的事。這不僅是追尋台灣味,更是凝聚台灣人的意識認同,也為長年遭國家專賣壓抑、國外品牌搶佔市場、酒款選擇少的台灣酒業,拓展出自己的地酒純釀之路。

台灣除了威士忌在國際市場上展露頭角,許多地酒品牌也逐漸懂得在口味與技術追求的同時,塑造出更精緻且具有國際市場競爭的形象。(張偉明攝)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向菸酒專賣制道別 台灣地酒再生20年!農村酒莊、民間酒廠齊釀出土地認同
賦予地酒風味的靈魂推手!台灣釀酒原料關鍵大解析
承襲日本職人技藝 再造「益全香米」價值!霧峰農會酒莊開拓台灣清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