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由於國內缺乏核災病例,因此與國際同樣採用車諾比事件後的流行病學資料,目前證據顯示年攝取量在1毫西弗內,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撰文=黃宜稜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於2016年11月22日召開「日本特定地區食品解禁輸台及輻射交流座談會」,針對許多公民團體質疑輻射食品對於健康的危害,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祕書李俊璋表示,目前制定的標準已考慮到終身累積量後,制定更嚴格安全的標準,即使吃一輩子也不會對健康有影響。

根據衛福部的報告,自2015年5月15日起日本輸入食品都須附上「產地證明文件」,針對特定食品需再附上「日本官方指定或其他經我國食藥署認證的輻射檢驗證明」,即為雙證措施。除了書面資料審查,也會至港口抽樣檢驗,食藥署官網的「日本食品管理工作專區」會在每個工作天公告「最新日本輸入食品輻射監測資訊」,從2011年3月15日~2016年11月21日總檢驗件數達9萬4375件,其中雖有216件被檢驗出含有微量輻射,但並未超出台灣與日本所制定的標準。

關於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檢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表示食品中放射性核種的檢驗方法主要是針對碘-131、銫-134、銫-137放射性比活度檢驗,使用目前國際上公認最準確的加馬能譜儀(gamma-ray spectrometer, GRS)分析,並分為兩階段檢驗。第一階段篩檢結果在飲料及包裝水部分須小於5 Bq/kg,在乳及乳製品、嬰兒食品及其他食品須小於10 Bq/kg,若檢出值超出或是測到有放射核種碘-131、銫-134、銫-137,則需進行第二階段定量分析,檢出值須小於1 Bq/kg。原能會強調目前採用的輻射檢驗方法與歐盟、日本均相同,可以提供相當具有公信力的檢驗結果。

對於許多民眾質疑目前所制定的標準是怎麼來的,衛福部表示在1986年車諾比核災後曾參考美國,訂定「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2010年經過風險評估參數之修正,國際組織Codex、歐盟及美國均已重新修正相關標準,我國亦著手進行修正及送審,廣集眾多專業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最終於2016年1月18日修正公告。

根據許多公民團體表示,為什麼在風險評估的據數來源不使用台灣的資料?對此,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祕書李俊璋說明,由於國內缺乏核災病例,而日本核災發生至今也只有5年,因此國際上對於輻射劑量對人體的影響多是採用車諾比事件後,由大批專家學者經過多年研究後所得到的流行病學資料,由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制定的生物有效劑量之年容許量為1毫西弗,代表只要年攝取量不超過1毫西弗,就算吃一輩子的輻射食品,也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而這個劑量實際上是已經將慢性病患者、孕婦、小孩與老人的身體狀況皆考慮進去後,所制定的標準。最後根據國內的統計資料庫,再去估算嬰兒與成人的食物攝取量後,反推我們終其一生可以吃進多少輻射食品而不影響健康。

衛福部也舉例,依照農委會在2014年調查國人一年平均攝取魚類食品的總量為19.09公斤,假設攝食的魚類每公斤銫-134與-137相加後為100貝克,則一年輻射攝取劑量僅為25微西弗,而每年的容許攝取量為1毫西弗,相當於1000微西弗,基本上不會有攝取過量的問題。

延伸閱讀:
還在擔心輻射食品?核能國際組織齊聚福島討論新準則
吃香蕉會致癌?什麼是天然輻射?
核災五年,日本農食產品出口如何從抵制到增長?

完整專題看這裡:別鬧了!日本食品到底能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