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農場文」是來自於所謂「內容農場」的網站,然而科學源自於漫長努力的結果,而非濫用科學名詞於文章煽動群眾,具有信效度的科學應有標準化實驗流程、對照組以及盲測,且勿輕信單一研究應多方考證。

年齡愈大,手機裡Line的訊息,有關養生保健的資訊愈多,據統計,點閱率最高與轉傳分享率最多的也都是這些「好心的叮嚀」,不管什麼「名醫推薦」,「神奇效果」、「救命秘方」、「令人驚呆了」……聳動又誇大的標題,有時候即便知道十之八九是垃圾或假新聞,但基於人的好奇心,還是會被誘惑點進去看一下,於是就助長這些有問題的「農場文」的繼續氾濫。

農場文不論內容真確性 吸引眼球才是重點

所謂「農場文」是來自於所謂「內容農場」的網站,這些平台本身不生產內容,專靠寫手提供文章,藉此創造流量,賺取廣告費,當點閱率愈高,廣告收入就愈高,而那些拼湊文章或轉貼推廣文章的人,也可以從中分到錢。

所以,這些文章的創作者根本不管內容正確與否,反而要愈誇張,讓人愈害怕或愈驚奇,才會吸引人看並且分享給親朋好友。因此,這些文章往往是2、3分真實7、8分虛構或故意扭曲或斷章取義,這些文章也往往喜歡擅自掛上名人或名醫的抬頭,吸引人的注意。

對於一般人來說,要破解這些偽養生資訊不太容易,因為以人類的演化歷程來講,我們大腦先天被設定成對於有害的事物,採取「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因此我們一定要用後天的理智(克服先天的情感)來分析這些訊息,並且在沒有去求證之前,對那些沒有署名作者與出處的訊息,你也無法判斷是真實的,那就乾脆不要再分享出去就對了。當然,假如我們懷有某些願盡一己之力改變社會的理想,還可以多做些事,比如對於那些也許會「危害人間」的內容,可以委婉提醒傳來訊息的朋友,能夠的話,順便澄清一下這則假新聞。其實只要稍微多做一個動作,這些流傳的健康保健的偽消息,在網上都已被相關的專家或官方網站給破解了。

科學來自漫長的集體努力 不解箇中真理反被偽科學所騙

蠻有趣的,頭腦愈是沒有邏輯,沒有科學基本認知的人,常常把科技當成信仰在崇拜,也特別容易被偽科學給騙了,原因正是來自於他們不了解科學的發明或進展是來自於一大群科學家漫長又緩慢的集體努力,但又因為這些人對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的運作與原理完全不懂,所以只要有人套用一些似乎很炫的科學名詞,就會信以為真。

7大分辨偽科學的方法 不再落入噱頭圈套

物理學教授羅伯派克曾經列舉了7個分辨偽科學的方法,還蠻實用的,列舉如下:

1、發現者將研究結果直接訴諸媒體。
2、發現者表示有龐大的既有勢力企圖打擊其成果。
3、發現者提出的科學效應總是非常不易測得。
4、發現者提出的證據不合乎科學程序。
5、發現者的主張來自於已經延續了幾百年的信仰。
6、發現者獨立進行研究。
7、發現者必須提出新的自然定律,才能解釋研究成果。

其實說到「偽科學」,最大宗的來源,就是抗老、美容、養生……之類的產品宣傳,因為一大批戰後嬰兒潮世代已進入高齡,他們手上擁有不少的錢,加上對健康的渴求,所以形成龐大的商機。

其實對健康養生抗老真正有效的就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老生常談:吃得正確、睡得好、多運動多動腦多交朋友,但是這些事做起來很累又麻煩,誰不希望買顆仙丹,吞下去醒來就變年輕,那該多麼輕鬆。

多數的營養補充品只是在製造昂貴的尿液

美國長壽研究中心創辦人羅伯巴特就直接挑明了說:「多數的營養補充品只是在製造昂貴的尿液。」其實假如花了錢沒效果那就算了,但是很可能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豈不是更糟。

有人說:「科學是一則很冗長的故事。」但是當媒體要報導時,只能像閃光燈一閃,只記載下剎那片段,沒有前因,沒有附帶條件,所以一定是不周全甚至有問題的,更何況我們或許永遠沒辦法知道那則新聞被報導的背後動機,或者提供素材的那個研究是那個機構或廠商贊助,是如何設計研究方法,如何選擇研究樣本……?

勿輕易相信單一研究

因此,我的答案是,永遠不要相信單一的研究,單一的報導。科學是一則很冗長的故事,科學的進展來自於點點滴滴地發現與驗證,只有在很多不同的國家,不同研究單位,不同設計方法,所有的研究都指向同一個結果時,才可以暫且相信那個結論,所謂暫且的原因是,在科學研究上,是沒有真理的,所有的結論都應該只是暫時的,也就是我們必須保持謙虛的態度,承認這個結論也許是到目前為止最接近真相的,其實在疾病診斷過往的書寫慣例也呈現了如此的謙虛態度,診斷病名前我們會寫R/O,也就是Rule out的縮寫,意思是「排除」,排除這種病,也就是目前找到最後尚未排除的可能性。

研究需有對照組並採「雙盲」測試

以醫學研究來講,一個可能被接受的研究一定要有對照組,也就是一組接受某種治療,另一組接受安慰劑,但所有實驗這必須採用「雙盲」的嚴格標準,也就是接受治療的患者與病人接觸的醫生,雙方都不知道自己是屬於被實驗組還是對照組。以如此方式進行,才能得到有價值的實驗結果。

實證醫學需大量臨床病例支撐

另外近年醫學界也推動所謂「實證醫學」,也就是採取的手術與治療方式,並不能只是「理論上」有用,而是必須有大量的臨床病例來支撐。比方說,你認為你採取這種方式治療,有6成改善的效果,但是假如同樣病情但沒有這種方式治療也有6成改善的結果呢?或者用其他方法卻有7成改善的結果呢?

問卷設計及受試者偏好無法標準化

其實正規的醫學臨床實驗費時又費錢,很多媒體報導的醫療研究,大多只是觀察流行病學,也就是找出疾病與環境或行為上彼此的相關性,這種研究只要問卷,電話跟電腦就行了,很方便很簡單,但是問題也在這裡,不管是問卷設計本身,答問卷的人他們的個人偏好與習慣……很多因素是沒有辦法標準化與控制的,所以這些研究只要隨便看看就好,不用當真。

具有巨大差異的流行病學統計才需注意

另外媒體也常報導的研究常是吃某些東西後,會增加或減少某種疾病百分之20或30的機率,其實這種報導也完全不要去理它,除非像是這種很巨大的差異,比如說抽菸會得到肺癌的機率是不抽菸的30倍,這個機率差到這麼大,這種觀察流行病學的統計才要注意。

如果統計數據差異雖然不是那麼大,但是相關的調查在其他研究(記住,永遠不要相信單一的研究結論)也都有同樣結果,或者此研究在動物實驗中找到了可能的生理機轉,你才可以暫且相信。

【本文獲李偉文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七個分辨偽科學的方法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老化成為炒作商機?「美國抗老化醫學會A4M」可能是一場偽科學商業騙局?
鹿沒有膽、攝食時會避開有毒植物?揭露「鹿胎盤」偽科學廣告話術
食物落地5秒內還能吃?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