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近年來全世界關注人為因素造成極大反差的氣候型態,民以食為天,氣候議題將直搗飲食產業。自2023年開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將要求實收資本額達20億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編寫ESG永續報告書,具規模的食品企業落實永續理念勢在必行。

採訪·撰文=張語屏

隨著極端氣候讓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全世界不得不關注人為因素造成極大反差的氣候型態,因乾旱高溫或強風暴雨對自然生態與糧食的衝擊,將在可預視到的未來發生。民以食為天,是生活基本、日常所需,更是飲食產業的營運來源,氣候議題將直搗飲食產業。

永續發展倡議下的CSR、ESG、SDGs準則

不論是在經濟與社會層面下發展的企業社會責任CSR、金融架構下的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ESG,或是延續「千禧年發展目標」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都是以企業與組織為單位,由內而外,以永續經營為理念與策略的準則。

自2023年開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將要求實收資本額達20億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編寫ESG永續報告書,具規模的食品企業落實永續理念勢在必行。然而,台灣飲食產業多屬中小企業,資本規模較小,面對多元的永續倡議,也尚未有實際規範,應如何制訂與推動永續管理政策?從何著手,才能讓公司上下及水平運作永續內涵更有成效?

心法一 從消費者洞察制定永續策略

根據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與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共同發布的2022年《台灣消費者永續指數報告》,消費者期待飲食產業落實ESG,若能優先保護環境並重視社會責任,會更願意支持與選擇因ESG表現良好、獲獎肯定的產品與服務。而調查報告也顯示,消費者在過去一年實際消費環保與公益產品行為,仍以「省錢、健康」優先,次之為「環境保護」的產品。

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認為,消費者很現實,要讓消費者願意參與,價格還是要夠合理、東西要好吃、方便取得,「因此平衡很重要,當綠色產品太貴,就會讓人退卻,還是要考量普遍性。」

心法二 目的先於獲利之前

然而國內飲食產業規模較小,利益與經濟價值是營運首要考量。優樂地永續服務公司董事長朱竹元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學院院長劉秀慧皆表示,不論規模,仍需面對如何減少因氣候變遷將對營運造成的負面衝擊,讓日常的管理與業務皆能兼顧ESG面向。

劉秀慧認為哈佛商學院教授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在著作《目的與獲利》(Purpose and Profit)中表示「目的導向」為取捨的概念,值得做為國內飲食業者參考的永續策略,「要做對的事,才會更願意做,也許成本增加、利潤少了一點,但企業願意先以永續為目的、把Purpose(目的)淩駕在Profit(獲利)之上,並不代表未來不會獲利。正是因為抱有正面的信念,持續一段時間後,對社會環境與企業內部的影響力,會更有成就感,也有機會培養追隨的消費者,進而選擇消費具永續性的產品,成為生活習慣。」

心法三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可別小看飲食產業的碳排量,每天或每週可能和幾家或十幾家供應商往來,積累下來從產地、配送、製程消耗的能源與生態影響,也很可觀。要選擇持續增加碳排,還是能減少多少汙染,日常業務彈指之間的抉擇,也能有所翻轉。」朱竹元表示,營運從大處著眼,關注全球共同關心的減碳議題;小處著手,從日常供應與業務,都能做到永續。當食安沒問題,ESG永續理念,則是讓消費者建立對產品與品牌的信任,而永續就是公司的第二品牌。

心法四 從上到下扣合核心營運目標

「必須要有『G』(公司治理),才會關心環境。而公司治理也是指公司管理,關心的就是產銷人發財,奠定財源和營收才會進一步有E和S。」嚴德芬指出,企業落實永續,必須從上到下(Top-down)。

「董事會成員必須有ESG的認知與共識,依公司發展狀況提供資源,才能將關心環境社會的永續治理DNA植入管理系統。」嚴德芬說明,從高層到基層員工,因不同層級則有不同的投入與方式。

朱竹元建議食品企業成立「永續部門」專責單位並擬訂永續目標,交由另外的永續委員會檢視後由永續部門執行,並直接對董事會負責,而目標要能結合公司核心營運的活動,有高度相關性才能落實。「必須賦予專責人員相當大的權責,可與公司部門各級高階長官平起平坐,檢視供應鏈流程正確導入永續目標,依績效狀況持續改善與優化,才有辦法推動。」

心法五 創造「高共感」策略

電通集團企業永續發展合夥人王馥蓓提出,企業植入永續目標需有3C元素。在符合專業規範內(Compliance),讓永續目標能內化為日常文化或作業環節(Competence),並讓這些活動具有競爭力(Competitiveness),在產品或企畫活動選擇可識別度高的項目,才能讓員工、消費者深刻有感。

別再觀望!永續策略沒有樣板 付諸實行才是重點

跨國性食品大廠因規模與資源大,仰賴國際龐大供應鏈的上游產量,王馥蓓表示,面對國際間明定減碳規範與保護環境生態目標,國際品牌就更會重視永續治理,速度快也有成效,也是企業做風險規避及商業經營的基本考量。「反觀國內飲食產業規模比起科技大廠和金融產業小,且因供應鏈大多在本地,也少了『壓力源』,沒有來自主管機關的監督或指標,因此大家都在觀察和觀望,積極度因此不足。」

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已加快,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2021年11月於《Nature》期刊中指出,以氣候變化與農作成長模型預測,2030年前,全球主要原物料如玉米總產量將會減少24%,適應力較強的小麥預計增加17%種植面積,這是源自二氧化碳濃度變高與氣候轉變,讓原本低溫的高緯度地區也能種植,顯示地球愈來愈熱,即將改變農業型態與環境生態。因此把氣候變遷的影響納入永續發展策略,絕對是飲食產業必須關心的議題。因此台灣飲食產業業者不能只想著符合資本額規範才要投入永續行動,現在就應該開始行動!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本文出自食力Vol.29季刊《迫切的危機-飲食產業的歸零大挑戰》

延伸閱讀
減碳行動並不難!放大檢視供應鏈 從小處開始減法哲學
【圖解下載】從天空到土壤、河流到海洋 台灣污染現況大體檢!
【圖解下載】永續意識大調查!環境問題首當其衝 消費者到底希望廠商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