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為響應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國民健康署提供3原則:「均衡適量不浪費、當季在地品質好、多樣原態少加工」,邀請民眾一起落實均衡飲食、減少碳排放量,共同守護地球。

整理=編輯部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為響應這個國際重要環保節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簡稱國民健康署)邀請大家透過每天的飲食來節能減碳愛護地球!民眾只要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圖像和口訣,就能輕鬆達到健康飲食6大類食物的比例和份量,適量採買、食用不浪費,並透過選擇多樣化的原態食物,挑選當季在地食材,減少購買加工食品,一起建立健康飲食型態,共同減少購買、食用、廢棄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共同對居住環境更友善,愛護地球也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在台灣有9成的民眾飲食攝取不均衡 3原則落實均衡飲食

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9成9的國人乳品攝取不足,逾9成堅果攝取不足,近9成蔬果攝取不足,顯示國人飲食攝取不均衡。國民健康署提供3原則「均衡適量不浪費、當季在地品質好、多樣原態少加工」,邀請民眾一起落實均衡飲食、減少碳排放量,共同守護地球。

1、均衡適量不浪費:
建議民眾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圖像,以及「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口訣,均衡且適量攝取6大類食物,維持理想體重。建議依照所需份量適量烹煮,並透過烹煮技巧,例如透過刀工將食材切小塊,以縮短烹調時間,或利用悶燒鍋等器具做菜,更節省能源。

2、當季在地品質好:
在產季收成的食材,其生產效率高、品質好、口感佳,可大幅降低農藥及肥料的使用量,同時減少冷藏、加工保存的機會,節省儲藏所需的能源。建議民眾優先選購我國當季在地食材,例如香蕉、鳳梨、柳橙、橘子、西瓜、木瓜等水果供應充足,可搭配不同季節做選擇。當產地距離愈遠,交通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也愈高,且長程運輸也會增加食材被添加防腐劑的風險,因此,選在地食材有助於減少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衝擊。

3、多樣原態少加工:
建議選擇不同的新鮮食材,取代加工產品,均衡攝取多元營養素,且直接食用原態的6大類食物能保留更完整的營養。每餐全穀雜糧類至少應有3分之1為未精製全穀雜糧,例如糙米、紫米、胚芽米等;每餐蔬菜攝取量以1.5個拳頭大小的份量為食用基準,通常蔬菜的顏色越深綠或深黃,含有的維生素A、C 及礦物質鐵、鈣也越多;每餐水果攝取量大約1個拳頭大,水果應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可以攝取到更多的膳食纖維,也減少廢棄物產生及過多的廚餘;豆魚蛋肉類可優先選擇相對碳排放量較低的豆類,取代白肉及紅肉;每餐搭配大約1個「大拇指節」(約1茶匙)的無調味堅果種子做為開胃菜或飯後點心,如杏仁果2粒、腰果2粒或核桃仁1粒,選擇無調味堅果種子能減少添加油、鹽、糖的攝取。

另外,口渴時喝白開水最健康,並自行攜帶環保杯,減少購買瓶裝水,也別忘了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的原味乳品,攝取足夠的乳品可以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國民健康署鼓勵民眾將「我的餐盤」均衡飲食落實於日常生活三餐中,各項飲食建議及相關訊息,可於國民健康署網站/健康主題/健康生活/國民營養/相關出版品查詢及下載。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全球每年13億噸食物浪費!最紅的大數據可以幫什麼忙?
校園剩食太多怎麼辦? 結構問題就需要多管齊下
要怎麼吸引孩子喜歡吃飯? 食器和食物擺放方式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