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2019年統計資料,新北市瑞芳區每年有超過7百萬旅客造訪。然而,從過去的「淘金鎮」,變成如今的「觀光小鎮」,最初契機,雖起自於1989年 《悲情城市》獲獎後的聲名大噪,但當地飲食藉由飲食不僅得以留存瑞芳這塊土地的歷史記憶,也藏著山與海所交織的風土滋味,連結人們與瑞芳外,也成為傳遞在地故事的「說書人」。

採訪·撰文=蔡幸儒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資料,2019年全台各風景區造訪總人次突破3.3億,其中新北市「瑞芳風景特定區」在各個直轄市及縣(市)級風景特定區中造訪人次最多,高達512萬人次。若再計入「新北市黃金博物園區」及「水湳洞遊客中心」二處的造訪人次,更超過788萬。

在山與海的環抱下,瑞芳曾因金瓜石及九份山區陸續發現金礦,採金人絡繹不絕,後來因為金礦減少而停止採礦後,這個過去的「淘金鎮」遂逐漸沒落。但是當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聲名大噪後,瑞芳的懷舊風華再次吸引眾人目光,搖身一變成如今的「觀光小鎮」。

從迎接著遠渡而來的淘金客,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一步步走入這座山城。對比今昔或許同樣看來繁華,但在這兩者之間,瑞芳卻也歷經過一場大起大落。

曾經繁華不夜城,黃金褪去後的寂靜

「金瓜石最熱鬧時,有上萬人以上。以前祈堂老街很熱鬧,有撞球間、賣冰棒...」金瓜石當地耆老簡錦江老先生過去受訪時,曾這麼描述瑞芳在採礦時期的榮景。深耕九份文史記錄工作30年的羅濟昆也提到,當時的九份是台灣唯一的不夜城,猶如台灣的「小上海」,當地消費能力更衍伸出「上品送九份;下品輸臺北」一說。

然而,走過早期的風光,進入1960~1970年代,瑞芳九份、金瓜石一帶礦業逐漸沒落,「那時的九份,儼然一座褪色的黃金城,沒了礦業,年輕人往都市跑,整座寂靜的山城只剩下老人與小孩。」羅濟昆說道,沒了黃金,當地只剩下兩三間麵店,與總是挑著扁擔上山服務老顧客、兜售雞鴨魚肉等食材的一對老夫妻,偶爾幾台發財車載著貨物上山。

《悲情城市》意外點亮沒落淘金鎮

1989年, 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獲得第46屆義大利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這是台灣電影第一次於全球知名影展上得到首獎榮耀。捷報捎來的隔日,台灣各大主流報紙頭版、頭條,皆是《悲情城市》的獲獎消息。

在電影團隊中擔綱編劇一職的吳念真,恰巧正是「大粗坑(位於九份、猴硐兩地中間)」當地人,羅濟昆笑道,「不少金瓜石耆老,對於這部電影明明多數拍攝地點皆在金瓜石,最後卻讓九份先佔足風頭,而耿耿於懷。」在此之後,金瓜石、水湳洞、瑞芳車站等地也漸漸湧來觀光人潮,他提及,過去從九份文史工作室二樓往窗外看去,不過小貓兩三隻,然而在這波電影風潮下,人潮甚至淹沒了街道地面。


九份因為《悲情城市》一片,而迎來第二次繁榮,至今仍是國內外旅客喜愛的觀光景點。

人潮成為瑞芳飲食新契機!

洶湧人潮雖打破整座山城的寧靜,也為當地帶來新的商機。

在《悲情城市》聲名大噪的同年,彰化芬園鄕下子弟、藝術家洪志勝來到了這裡,因為對這塊土地的流連忘返,買下了九份老街後段的老宅,幾年後九份的第一間茶藝館「九份茶坊」在此處成立。而這棟老宅,也因為正巧是早期臺陽金礦礦長翁山英故居,不僅成為文化局登錄在案的歷史建築,也讓九份茶樓成為當時許多遊客的歇腳處。


由藝術家洪志勝開設的「九份茶坊」是九份第一家藝文茶樓,帶動了「上九份喝茶」的休閒風潮。

茶樓的排隊人潮,也讓當地居民找到了新契機,紛紛做起小吃。九份最著名的傳統點心「芋圓」也因而興起,羅濟昆笑道。芋圓商機的出現,不僅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也讓過去許多晚上喜愛怡情小賭四色牌的老人家們,紛紛投入搓芋圓的行列,成為另類的休閒活動。


九份傳統點心「芋圓」聲名大噪,紅遍全台。

除了九份芋圓外,瑞芳車站一帶的傳統點心「熱油麻糬」,也從過去礦工們冬季收工後的甜點,成為現在許多遊客們最愛的美食。而平原少、土地貧瘠難以發展農業的瑞芳,也轉從鄰近最大漁港「深澳漁港」帶來的漁業資源,衍生出小卷米粉、白帶魚米粉等在地食材料理。

傳承與融合,舌尖上的故事將翻開下一章!

這些飲食不僅留存著瑞芳這塊土地的歷史記憶,也藏著山與海所交織的風土滋味,成為連結人們與瑞芳的媒介外,也化身傳遞在地故事的「說書人」。

瑞芳當地礦工之子林明城,以「福州林記胡椒餅」傳承著上一代留存下來的手藝;「金枝紅糟肉圓」第二代傳人許維倫,則以紅糟肉圓記下家傳的釀製紅糟秘方;「阿蘭草仔粿」從賣豆漿、油條和油蔥粿、芋粿巧等早餐起家,轉而專門經營草仔粿和芋粿巧後,手藝也傳承給至今的第三代傳人許智維。這些在瑞芳生根的人們,不僅用飲食讓想念的滋味代代延續,也讓來往遊客得以一嘗,屬於瑞芳的味覺記憶。


創立於1950年、已傳承第三代的「阿蘭草仔粿」,代代相傳的好味道,是九份老街的排隊名店。

而不產茶的九份,也因著「九份茶坊」的一杯好茶,吸引成千上萬的人走進翁山英故居,在品茗的同時,細細品嘗瑞芳的往日輝煌。在早已不產黃金的金瓜石,以礦工俱樂部改造的「煉金文創咖啡」也以另類的「黑金」,帶人們重新認識那些淘金歲月裡的甘甜與苦澀。這些新注入的飲食文化符號,也讓瑞芳得以用新的方式,繼續說著在地的故事。

羅濟昆提到,「要走向未來永續經營,必定得守住自己所獨有的東西。」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總會有新文化進入這塊土地,但真正的在地創生,並非翻新式的照單全收,而是兼顧舊文化傳承的同時,也學習著讓新文化得以適當融合,並一起大步向前。

延伸閱讀
九份人的Q彈古早滋味!「阿柑姨芋圓」從雜貨店變身山城代表
祭祖點心變搶手美食!「阿蘭草仔粿」傳承三代的手藝堅持
筍香、肉香、酒更香!純手工「金枝紅糟肉圓」源自祖母的家傳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