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時都想吃零食,到底該怎麼辦?如果正餐有好好享用「高飽足感」的食物,其實正餐與正餐之間並不容易餓,即使胃空了也仍有足夠體力。孩子餓了,父母先別慌,從小培養他們「定時定量」的用餐習慣,他們反而更能真正享受零食的樂趣。

撰文=Karen Bakker Le Billon(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肚子餓才會好好吃飯!不隨時餵飽孩子 孩子反而更健康

在正餐之外的時間覺得肚子餓是無妨的。
吃正餐時,吃到你覺得滿足而不是吃到撐。

看在非法國人的讀者眼裡,這一條很可能顯得殘忍至極。在我眼裡它無疑很殘忍。你孩子餓了,你卻不給他們東西吃? 真要這樣?

「當然,我不認為孩子應該挨餓,」菲利浦(按:作者的法國籍丈夫)開口道:「在法國沒有人應該挨餓! 我要說的是,覺得肚子餓是無妨的。」他又說:「這樣一來,孩子會習慣空腹的感覺,這是很正常、很健康的。」

吃飽不等於吃撐 吃撐不等於吃得滿足 唯有吃得巧才能空腹也有活力

這就是為什麼法國父母不介意他們的孩子在吃飯前感到飢餓的原因。他們認為,等久一點,在固定的用餐時間吃多一點,吃健康一點,是比較好的。法國人甚至有個諺語表達了他們如何看待飢餓:Bon Repas doit commencer par la faim。這諺語(直譯:美好的一餐必須始於飢餓)的意思約莫是:「飢餓是最棒的調味料。」

「況且,」我老公得意洋洋地總結:「法國小孩不會真的覺得餓,因為他們每一餐都吃得很好!」這是真的。我以前就注意到這個很奇怪的效果。每當我跟他家人吃飯而且吃他們煮的東西,我總會飽足好幾個小時。而且當我覺得胃又空了時,我還是覺得很有體力,不會真的覺得餓。這不是因為我們吃得很撐,那些分量通常比我小時候吃的要少,而且我從來沒有偶爾上我們最愛的溫哥華吃到飽自助餐之後,肚子撐得很難受的那種感覺。

蛋白質、纖維質、少量脂肪:助你身心都幸福的百分百飲食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這種感覺(滿足的感覺,很有體力的感覺)有著科學的根據。原來,傳統的法國飲食比慣常的美國飲食含有比例更高的「高飽足感」食物。這些食物基本上會讓你感覺飽足,但是所含的卡路里較少。關於飽足感的研究很多,不過基本的訊息不外乎,有些食物比其他食物更能帶給我們飽足感:全穀類、豆類、扁豆、燕麥、瘦肉、魚類、多葉蔬菜、含水/纖維量高的蔬菜和水果。

從上述清單看來,這類食物通常富含蛋白質和纖維。它們會延長飽足感,直到你下一次感到餓,尤其是吃下適量(也就是少量)的高脂肪食物(這樣會刺激內分泌系統釋放「飽足訊號」,因此使我們的飽足感拉長)。而這正是學校食堂提供給法國小孩的食物組合:蛋白質、蔬菜以及乳酪或甜點裡所含的少量脂肪。由於這樣的飲食方式,孩子感到飽足的時間拉長了。

反觀北美,當美國小孩感到肚子餓,父母馬上就慌了,不顧一切地拿東西(任何東西)給孩子吃,好趕走飢餓。如果被問起,很多美國父母寧可給孩子吃不健康的東西,也不想孩子餓到吃飯時間。相反地,假使法國小孩餓了,他們只會被承諾說,下一餐將會吃得很好。就某些例子而言,這樣的訓練打從出生就開始。我從我老公的朋友瑪歌那裡有過第一手的經驗。瑪歌產下寶寶湯瑪斯隔天,我們打電話到醫院去祝賀她。我們聽到湯瑪斯在電話另一頭哭嚎,那哭聲清楚得有如他就在我們旁邊。

從一出生就開始訓練 寶寶吃飯定時定量不煩惱

「可憐的傢伙,」我說:「聽起來他好像哭得很兇。」

「是啊,」瑪歌無奈地說:「他哭得很兇,還要再兩個鐘頭才是餵奶的時間。」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蘇菲和克萊兒跟他一樣大的時候,她們一餓我就餵奶,也就是說,有時每一、兩小時就要餵一次,尤其是傍晚時間乳汁分泌較少或較稀而必須「密集地餵」(cluster fed)。假使我有教養的座右銘的話,肯定是:餓肚子的寶寶是不快樂的寶寶。而讓寶寶快樂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餵飽他。

不過,這顯然不是瑪歌的作風。因為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我無力地跟她道賀,快快結束通話。她這樣對待寶寶令我震驚,在我看來這殘忍得匪夷所思。不過我們的法國親戚和友人倒不這麼看。他們認為,健康的飲食作息,要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訓練起,寶寶越早體認是爸媽決定什麼時候吃,不是寶寶決定,大家就越輕鬆。因此,規律是打從一開始就要施加到孩子身上。我近距離地見識過這一點,當時我和我小姑都生了第二胎,前後差3個月。我們前幾個月都餵母奶,但是姪兒阿努克是每3小時餵一次(嚴格到早個1分鐘都不行!),克萊兒則是餓了就有母奶喝,也就是說差不多是時時在喝。身為人母,我們都認為對方的做法不可思議。我敢說她一定在想(就跟我一樣):她怎麼那樣餵小孩啊?

延伸閱讀
你吃對了嗎?何時吃和吃什麼東西一樣重要!
少吃多動照樣變肥?其實吃對食物更重要
嬰兒奶粉成分超複雜!其實是在模仿母乳

內容來源=《法國餐桌上的10堂食育課:教出愛吃、懂吃、不挑食的健康孩子》,商周出版